狗拦路
户外最容易攻击你的动物,不是豺狼虎豹,而是路边野狗。山野间遇到它们,跑是最愚蠢的方式。
狗咬徒步君,户外要小心
在户外徒步之中,行走在茫茫山野之间,你会不会突然与凶猛动物相遇?答案是有可能。但是最容易攻击你的动物,并不是想象中的猛兽,而是野狗。
你需要具备三个实用的本领来防范狗的袭击。
本领一:主动绕行
当你在徒步中远远地看到了狗或听到狗叫,此时绕开狗的领地是最正确的做法。遇到狗时不要主动挑逗或攻击。
绕开狗的领地——狗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无论是流浪狗还是家狗,一旦你闯入它们的领地,它们极易发起攻击,捍卫领地,这是狗的本能。
不要挑逗狗——不要去挑逗一条陌生的狗,更不要主动去攻击它。当一条陌生的狗冲着你吼叫时,你应该看看自己是否侵入了它的领地,或者你的语言动作让狗感到了威胁。
本领二:化解危机
当你与狗形成对峙时,狗并不会马上攻击,此时你不能转身逃跑。而是先判断狗的意图,保持静止不动,避免用对视、漏齿等无心之举激怒狗。
判断狗的状态——当你看到狗尾巴高举,前身伏地,伴有低吼,露出牙齿时,说明它已经准备发动攻击了。
避免对视——不要有眼神的接触,可以用眼的余光观察狗的动态。因为对视时,狗可能当成这是一种挑衅,很容易激发其攻击欲。
避免漏齿——当你与狗相遇,一定要紧闭双唇。狗对对方发出警告或准备攻击时,一般都会龇牙,所以它会把露出牙齿当成挑衅。
静止不动,避免逃跑——与狗遭遇,正确的做法是静止不动,低头看地。如果见狗就跑,狗就会把你当成猎物,本能地就去抓咬。
静止不动,尝试使自己成为一棵“树”,把手重叠在身体前面,低头看着脚,用余光观察狗的动态,保持呼吸均匀,让狗感觉不到威胁,直到狗离开。
喝止——如果狗赖着不走,你可以尝试向它下达命令,例如:回去、停、不行、坐下、离开等,直到狗做出反应。大部分的狗都经历过命令训练,有的流浪狗也是,它们对熟悉的命令会本能地作出反应。
通过以上措施,绝大多数的攻击都会被化解。一旦化解失败,在狗发动攻击的时候,做好自我保护,尽可能避免伤害。
本领三:自我防卫
当化解攻击失败,狗扑向你时,你还有最后的四种自我防卫手段。
方法一:吹哨子——在狗扑向你时,用力吹响求生哨。狗听到尖锐、刺耳的哨声,大多会因受惊吓而逃跑。
方法二.:喷/泼水——狗向你冲来时,可以使用带喷嘴的瓶子或直接用水瓶,朝狗的面部泼水。狗会受到惊吓,随即逃跑。
不推荐采用胡椒喷雾,因为对狗的刺激过于强烈,会对狗的嗅觉系统造成损伤。
方法三:让狗咬住突出物——当狗的扑咬已经无法避免时,将背包、衣物等挡在自己身前,让狗咬住,尽可能地减少肢体上的接触。狗会率先攻击突出的部位。
方法四:自我保护姿势——如果之前所有的方法都已经失效,狗疯狂地对你发动攻击,你只能用最后的方法保护自己,尽可能减少伤害。
站立时,用双臂护住面部,将一个膝盖抬起至胸前,可以有效地保护腹部。如果不慎绊倒,迅速蜷缩在一起,双手抱头,盖住颈部和耳朵。
如果你已经被狗咬伤,不必过分惊慌,尽快返回并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也可以化险为夷。
被咬之后
户外徒步时,由于不知道咬人的狗是否携带狂犬病毒,所以在被咬后都应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被狗咬后最大的风险是狂犬病,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狂犬病发作后的致死率是%。
户外徒步,狗是最可能攻击你的动物,当你在野外与狗遭遇时,谨记以下口诀,方可脱离险境:
野狗拦路莫惊慌,避免奔跑惹狗狂。
眼神交流不可取,双唇紧闭白牙藏。
命令喝止或有效,口哨水雾齐上阵。
狂犬病毒多致死,咬后记得打疫苗。
蜂蛰
预防
使用现成的小径
不要打扰蜂窝,切勿以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
在身体和衣服上喷涂防蚊油
避免使用芬芳味的化妆品
若遇蜂巢挡路,可绕路前行
蛰伤后处理
若遇一、两只黄蜂——可不予理会
若遇群峰追袭——坐下不动,用外衣盖头、颈
如被蛰——拔除蛰针,不要挤压毒囊
冷敷伤处,减轻肿痛
严重蛰伤应尽快求医
可用蛇药片外敷
蜈蚣和蜘蛛咬伤
预防方法
着高帮鞋,厚、长的袜子,长衣服和长裤子
不要赤手在缝隙、石块下摸索
放在营地地面的服装、鞋帽,要检查后再穿
帐篷进出时要把拉锁拉好
处理原则
绑扎伤肢,以阻止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然后用手挤压伤口周围将毒液排出体外
冲洗伤口,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周围皮肤,反复冲洗伤口
局部降温,可减少毒素吸收速度,降低毒素中酶的活力
野外常见的植物伤害有哪些?
误食毒菇、毒野菜、毒野果
中毒症状
呕吐,腹泻,极度口渴,盗汗,痉挛,晕眩,失明,体温下降等
危机处理
催吐
盐水或浓茶水反复洗胃
温盐水灌肠导泻
排除毒物
尽早送医
野外常见的自然伤害有哪些?
中暑
中暑症状
皮肤高热,无汗,口干,恶心,胸闷,昏迷
神志模糊,呼吸衰竭等现象
中暑处理
脱!拖!脱!
脱离高温环境
拖至阴凉处
脱去多余衣物
中暑预防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开高温出行
劳逸结合,及时补充水分、盐分、电解质
穿戴能散热的合适衣帽
失温
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
(人体核心区温度低于正常体温)
失温症状
寒颤(发抖)
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
心肺功能衰竭等
失温处理
停!脱!补!
停止活动
脱去湿冷的衣物
补充热量
山洪
山洪是指由于特大或连续暴雨引发、土壤破坏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季节性强
破坏性强
来势迅猛
突发性强
防御难度大
如何自救
立刻向河床两岸高处跑
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爬
来不及奔跑时要就地抱住河岸上的树木
千万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
更不要顺着泥石流方向逃跑
雷电
电闪雷鸣中,危险往往从天而降。
除了平时多做好事,还有哪些方法避免登山时被“雷劈”?
登山会被“雷劈”吗?
当你露营休息时,如果外面雷声阵阵,几道闪电划过,你会不会担心帐篷被雷击中?当你还在山上,突然乌云压阵,你感到头皮发麻,会不会担忧从天而降的雷电?
如果你的头发,身上的背包带子都立起来了,说明雷电很近。
雷击的后果
闪电本质就是电流,击中地表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闪电的产生很突然,在几毫秒内就会击中人体。如果直接被击中,登山者会立即失去知觉,心跳和呼吸暂停。
即使抢救过来,日后也会留下巨大疤痕。哪怕身体表面上没受什么损伤,组织脏器也已经受到伤害。
防雷击大法十则
防雷击的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掌握十则要义,就可坦然面对危险。
天下防雷,躲为上策。
大法一:远离雷雨天气
避免雷电伤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雷雨天气。在出发前注意查看当地最新的天气状况,登山时自然可以避开雷电。
大法二:早起登山
早起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攀登时间,能更早地抵达营地;可以中途避雨,也能有更多时间用于下撤。如果早起在上午登顶,下午下山,能有效避开雷雨。
前两种方法都属于防范于未然,不和雷电碰面,自然是避开雷击风险的好方法。
大法三:远离山顶
雷雨来临时在山顶逗留是一种作死行为,因为山顶离云层近,山顶也是闪电喜欢击中的制高点。所以雷电来临时,尽可能快地远离山顶。
大法四:远离荒野孤树
大树相对于荒野是一个制高点,因此闪电很容易击中大树。登山者在树底或靠近树干的位置,都极易受到伤害。
大法五:远离水面
雷电来临时,在水边停留也是一种作死行为,因为水面暴露而广阔,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被闪电击中很容易殃及登山者。
水是闪电喜欢攻击的良好导体。在山区,如果登山者站在水边,或者全身被雨淋湿,就成为良好的导体,向闪电释放着欢迎信号。
大法六:远离洞穴悬崖
由于岩石不是很好的导电体,如果闪电击中山体高处,巨大的电流需要寻找别的导体通向地面。当你在悬崖下洞穴中避雨时,闪电会选择你的身体作为通往地面的“道路”。
大法七:远离高压电塔
在很多山区的山脊上都会有高压电塔,高压电塔是地面的制高点,同时具有很强的导电性,登山者在其周围极易被闪电击中。同时,破损漏电的高压电塔对登山者也具有威胁。
山顶,水面,高压电塔,这些区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危险地点。
大法八:寻找洼地
闪电喜欢击中制高点,因此跑入低洼地带可以带来安全。如果雷暴突至,你处于毫无遮蔽的山区,一定要立刻放弃向上攀登,尽快寻找低洼地带躲避。
之所以选择低洼地,是因为制高点更容易被闪电击中,低洼地带则减少了这种威胁。
大法九:逃入森林
雷电来临时,逃入浓密的森林可以保护你,森林其实也是一个个“制高点”构成的,但是你遁入其中便算不上高了。森林中的树木也有被击中的可能,但是相比于暴露的地带,你身边的树木被击中的概率极低。
大法十:防雷击姿势
如果你实在无处可逃,雷电又迫在眉睫,不要躺在地上或坐在地上,你需要扔掉身边的装备,自身采用防雷击姿势:双手捂住耳朵,保持双脚并拢,直到雷暴过去。
防雷击姿势并不能百分百避免雷击,但是可以减少伤害。双脚并拢是为了避免跨步电压的伤害,捂住耳朵是保护鼓膜,减少电弧冲击波的影响。(信息来源:《登山手册》[美]克雷格·康纳利)
防雷击姿势要与队友保持30米以上距离,装备也要远离人体,防止装备被击中后灼伤你。
如果你身处山区,远处已经有了雷声,你可以简单判断雷雨离你的距离。用雷声与闪电之间的时间差(秒)乘以0.34,可以大致判断雷雨距离(公里)。
如果闪电与雷声几乎没有间隔了,雷电迫在眉睫时,就需要随时做好下蹲防雷击准备。
雷电有降临的预兆时,就应该做好准备。
登山者被雷电击中的概率有多大,这样的数据并不存在。但雷电伤害登山者的案例并非耸人听闻。避免雷击,你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在山区,雷电可能击中登山者,后果很严重。雷电对制高点和良好的导体情有独钟。
天气预报和早起登山可以减少遇到雷雨的机会。
山顶,荒野孤树都是制高点,容易被闪电击中。水面,和悬崖洞穴容易成为导体。高压电则既是制高点又是导体。
躲避雷电的安全区域是低洼地和森林。危险迫在眉睫时,采用防雷击姿势进行躲避。
以上部分内容摘选自《雪线之上》
东莞城院户外中心
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