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神奇疗法

灸出健康好身体(序)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医学内病外治法的一种特色疗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也难以稽考,但从文献资料记载、考古文物、社会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常常因外感风寒而你发生恶寒、发热、头痛以及全身酸痛不适等病症,然后就火取暖,经火热之气的烘烤之后,往往因周身汗出而使疾病痊愈,这就祖国传统中医学外治疗法灸法的萌芽。

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效应,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的一种方法。

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礼记》中所记载的“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便可证实。张仲景虽被推为汤药之祖,但“导引吐纳,缄灸膏摩”也未尝或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艾灸)第一。”《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等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被誉为百草之王。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消肿活血、祛寒湿等功能。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去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因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的认可正在呈上升趋势,艾灸的好处也充分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艾灸器温灸和药物温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追溯到古代,人们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阳气若足千年寿,扶阳方法第一方,说的就是艾灸的好处。既然好处这么多,艾灸应该得到大力的应用和宣传,让艾灸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福音,灸出健康好身体。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书中存有不足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张新成)

第一章艾灸,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神奇疗法

1.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艾灸疗法

艾灸,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神奇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有“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说法,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组成部分。

艾灸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用艾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张仲景虽被推为汤药之祖,但“导引吐纳,缄灸膏摩”也未尝或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也记载着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保健养生。《孟子》中“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黄帝内经》中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还记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养生灸法。关于艾灸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其次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肩周炎、颈椎病、糖尿病、腰腿疼痛、前列腺炎、妇科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使用,艾灸的好处也充分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艾灸疗法也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灸疗,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艾灸器温灸和药物温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其疗效也大大提升。并且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方便,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关于艾灸的起源可追溯至我国远古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常常因外感风寒而你发生恶寒、发热、头痛以及全身酸痛不适等病症,然后就火取暖,经火热之气的烘烤之后,往往因周身汗出而使疾病痊愈,以后便主动用火烧灼、烘烤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祖国传统中医学外治疗法灸法的萌芽。

2.艾灸的奇妙作用

艾灸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艾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因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排毒养颜的作用。

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通畅,气血才能正常的运行,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如果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就会阻塞经络,经络不通,就不利于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法可以温煦肌肤,通经活络,以治疗经络痹阻、寒凝血脉淤滞不通所引起的疾病。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生命之源,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艾灸可以补气行气、活血养血,使人体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滞,得温则通行。故一切气血凝涩,淤滞不通的疾病,均可用艾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散寒,祛湿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对寒湿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有精气神;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早衰,甚至死亡。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旺盛,五脏和谐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生命就会健康长寿。

艾叶属于纯阳之物,艾灸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救逆之效。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充分体现了艾灸的回阳救逆的作用。中医认为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都可采取艾灸神阙、关元穴以达到回阳救逆之效。

在古时候,瘟疫盛行,聪明的人类就是艾叶烟薰来防治疫,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用半斤成熟的艾草放置在盆子里,然后点燃,把窗户关起来,这样才能起到熏的作用。在熏的时候,一定要烟熏,不能是明火,因为烟熏杀菌的效果比明火要好得多。烟熏的时候人要离开房子,因为艾草有大量的挥发油,挥发油是艾草杀菌的重要成分,但它有小小的毒性,容易人体的一些不适。

艾草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艾叶用于灸疗有着奇妙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益寿延年之效。

3.艾灸能用到的工具

艾灸能用到的工具有艾条、艾灸盒、艾灸器、艾灸床、随身灸、艾灸棒、艾灸床、坐熏椅等,使用安全,操作方便,还增强了艾灸的疗效。

(1)艾条分有烟和无烟之分,呈圆柱状,长约20~21cm,直径1.7~1.8cm;有艾叶的芳香气味,点燃后发出持久的气味特异的烟,而不熄灭。

(2)艾灸盒为盛放艾条的器具,使用安全,操作和携带方便,因此很受欢迎,为艾灸的首选器具,一直来深受家庭保健养生者的青睐。按其孔数可分为单孔艾灸盒、双孔艾灸盒、三孔艾灸盒、六孔艾灸盒、八孔艾灸盒;也可按施灸部位分为腰部艾灸盒、腿部艾灸盒等、背部艾灸盒、腹部艾灸盒。

(3)艾灸器是方便艾灸时的辅助器具,可随意固定在肢体上的任何部位,受灸者可自行调节艾粒与皮肤的距离的器具。当艾粒(艾条)在相对密封的艾灸器具内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更集中,热能效应均衡,渗透更力强,作用持久。器具在灸疗中起到了充分利用草燃烧时产生的热效、药效、烟熏等有效成份对穴位、经络和施灸部位进行的刺激,集热效、药效、烟熏三效合一,提高了传统艾灸的疗效。

(4)随身灸器具,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外形分筒体和持柄两部分。筒体上下各有多数小孔,小孔可以通风出烟,下孔用以传导温热。内另有小筒一个,可置艾或药物燃烧。专为出行设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易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艾灸。

(5)艾灸棒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新型的温灸器具,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方便了施治用药,按病情需要可外加姜、蒜、药饼等,增强治疗作用,增设聚气防灼罩,使药物气体能在病灶部位、穴位聚留,提高疗效,防止灼伤的外患,当停止温灸时,焚烧筒内火种自动熄灭。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也可以将灸条直接点燃放进灸筒,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了。

(6)艾灸床

艾灸床是一种全自动化,摇控手柄控制,自动排烟,有排烟装置,节能、环保,能调节温度,往复摇摆、能均匀熏到各个穴位的灸法;仰卧时可灸到颈椎至腰椎位置的督脉和膀胱经及大腿、小腿;俯卧时可灸到两肩到下腹位置任脉及大腿、小腿。此法躺下休息就可以进行艾灸了,使得艾灸变的更为简单何舒适。

(7)坐熏椅

坐熏椅使用简单,不用脱衣服直接座上椅子就可以熏灸,而且熏椅也可以调整人体的坐姿。做熏椅热量更集中,不易散发,热能效应均衡,渗透更力强,作用持久。此法多用于前列腺和妇科疾病的灸疗。

4.艾灸就是这么简单

艾灸灸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既安全,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升身体的素质,灸出健康好身体,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使用的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使用时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或施灸部位,使穴位或施灸部位很快得到温热之感,然后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处,保持不动,感觉自己能承受的温度即可。灸时,温热效应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热、胀等舒服感觉。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传下的艾灸疗法,操作起来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疗效却实实在在。

艾灸灸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2种,以下是常用艾灸灸法及使用技巧:

(1)直接灸法

直接灸法,就是把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上燃烧,温度约达70℃左右。此法又分为2种,一为化脓灸,一为非化脓灸。

化脓灸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人多用此法。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在原处继续施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防治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此法因要求施灸部位发灸疮,致皮焦肉烂,虽然疗效较好,但有些痛苦不堪,人多畏惧,不愿接受。但一般医者多不主张急于求成,而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灸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必见功效。现代仍有沿用此法者。

非化脓灸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在施灸部位上燃烧,感觉疼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3~5次,局部发红为止,最多可灸起些小的水泡,一般不致化脓,无须特别处理。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不同,施灸过程也可能起大些的水泡,就需要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处理,或放水处理后再拔一下10~15罐则更理想。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才能收效。此法应用很广泛,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施灸。

(2)间接灸法 

间接灸法,也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或将艾炷和穴位或施灸部位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灼损伤皮肤而疤痕,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治疗效应,取得灸的的倍增效果。

隔姜艾灸法:是用生姜片或生姜泥做间隔物的灸疗方法。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解表,通经活络,祛风寒湿邪。新鲜大块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如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中间以针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穴位或施灸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再放艾炷施灸。灸完所需要的次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黄豆大小,或如雀舌大小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温度过高,就会灸起水泡。在施灸的过程中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灸的反应,移动姜片,即便病人不叫痛也要观察,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灸出水泡可能,也。一般每片姜灸2~3次,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感觉有热度舒服为宜。隔姜灸之适应于面瘫,呕吐、腹泻、腹痛、肾虚遗精、痛经、妇科疾病、风寒湿痹、腰酸背痛,肢体麻木萎软无力等。

隔蒜艾灸法:用大蒜泥或大蒜片作间隔物的一种艾灸疗法。取新鲜大蒜头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大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大蒜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最好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如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中间以针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穴位或施灸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或蒜泥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再放艾炷施灸。灸完所需要的次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隔蒜艾灸适应于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宜多灸之。对疮疔、疖肿、痈毒,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消肿。治瘰疬、疮毒、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很好的疗效。蒜有一定的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摩擦溃烂或发泡(发泡灸除外)。

隔附子饼艾灸法:用附子饼作间隔物一种艾灸疗法。用附子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附子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少许白芨粉或面粉,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施灸部位或相关的穴位上,上面再放艾炷施灸,当艾柱燃尽,再放艾炷施灸。灸完所需要的次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次法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带下证、宫寒等症。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隔盐艾灸法: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肚脐部位,或于盐上再置一薄的生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觉痛即换艾炷,不拘次数,遇急病可以频灸。对霍乱吐泻导致的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此灸法适用于寒性腹痛、腹泻、痢疾、四肢厥冷、中风脱症等病症。

(3)艾卷灸法

艾卷灸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操作方法是取棉布或棉纸折叠数层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两支针(卷)点着,不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实按穴上稍停即起,起来再按,几次之后艾卷将灭,另换一支,交替按压,垫布将烧焦黑,但不能使烧着起火,反复数次之后,穴位或施灸部位就变得温热,出现大面积的红晕。此法优点是灸的快、省时间、面积大。热力深入久久不消。还可用中药煎水将布浸湿再灸。也可不断移动,施灸面积更大。

(4)悬灸法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操作方法是将1、2支艾卷点着,操作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灸灼穴位或施灸部位,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灸,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3~5穴,一般每处灸10分钟左右,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施灸中要注意,要将艾卷垂直灸,这样热力集中。若艾卷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效果才好。一般病每日灸1次,急性病可灸2~3次,连续10~15次为一疗程。

(4)温针灸法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应选略粗之长柄针,一般在28号以下最好,长短适度。刺在肌肉深厚处,进针后行针使之得气,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然后留针不动,针根与表皮相距约二、三分为宜。将硬纸片剪成方寸块,中钻一孔,从针柄上套入,以保护穴位周围的皮肤,防止落下艾火燃烧物烧伤。取粗艾绒,用右手食、中、拇三指,搓如枣核之形状大小,中间捏一痕,贴在针柄上,围绕一搓,即紧缠于针柄之上。然后点燃施灸,待其自灭,再换艾炷。一般3、5次后,穴位内部觉热为止。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炷放得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一次可烧3、5针或更多。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此法方便易行,但必须小心防止折针,因烧过多次之针,最易从针根部折断。温针灸的艾炷或艾绒,要光圆紧实,切忌松散,以防脱落。

(5)天灸:也叫自灸、发疱灸,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或者根据病情几味药组方贴相关穴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称为之天灸,一般常用于炎症,多在远处取穴。如哮喘、老慢支取定喘穴、肺俞穴、大椎穴;咽痛、口疮、口腔溃疡取合谷。此法在民间多常用,如三伏天贴药灸治疗哮喘、气管炎疾病的治疗

(6)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或者在施灸的部位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7)灯火灸法

此法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操作容易,所以此法很受欢迎。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急性腮腺炎等急性病证。对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操作方法,取3~4寸长的灯心草,用纸绳,蘸芝麻油或其他植物油少许,约浸透一寸长左右点着起火苗,用快速的动作,对准选好的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即为成功。如无此音响,当即重复一次。使用此灸法的技巧是要注意蘸油不要过多,取穴要准,操作要快,不能停留,一经烧后局部皮肤有一点发黄,偶然也会起小疱,就算恰到好处。如果水疱破裂,可涂些紫药水,预防感染。一次未愈,次日可以再烧灸。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因此想知道年三伏天灸时间,得先了解一下年三伏天时间。

  年的三伏天灸时间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因此可以推算出年三伏天灸时间如下:

  年三伏天灸时间

  年7月17日~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

  年7月27日~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

  年8月16日~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

  三伏天灸

  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医院,一生只做一件事,肥胖(高体重)与五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缔造健康生活方式!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白癜风哪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lmglux.com /fzszl/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