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医院皮肤科刚开诊,一对忧心忡忡的中年夫妇就冲进诊室。
“4天前,发现大腿后面有一颗芝麻大小的黑点,今天变黑豆大小了,觉得是不是得了人们常说的皮肤癌啊!黑色素瘤啊!”男子两眼泪汪汪地说。
黑色素瘤不可能长这么快,再说也不像瘤,患者说的“黑豆”倒像虫子附吸在皮肤上。护士商丹英在给李先生作消毒皮肤时,“奇迹”出现了:“黑豆”动了,然后它啵啵啵爬了起来,医生仔细看后当即说是蜱虫。原来,一周前,李先生夫妻俩去云南旅游,不小心被蜱虫引上了身。
无独有偶,当天下午,诊室一位中年王姓患者又慌慌张张冲进来,说脖子与臀部可能长了黑色瘤,求赶快医治。他告诉医生,清明时去上坟,曾到周围小树林转转。
有了上午的经验,了解到王先生最近的活动情况,医生护士已经心里有数。当护士商丹英利索地从王先生颈部及臀部取下两只鲜活蜱虫,王先生顿时如释重负。
今年第一波蜱咬来了春暖花开,现在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机。不过,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也要警惕蜱虫的叮咬。因为,4月到10月份正是它们活动旺盛期。
蜱虫致命的例子不少: 年4月,广州一名男子在野外扫墓时被蜱虫咬伤,罹患森林脑炎。 年8月,吉林桦甸13岁的男孩周通被咬患森林脑炎,病情危重在ICU用上了呼吸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年5月,武汉一名大一女生被蜱叮,昏迷一周……小小蜱虫,为何能致命?蜱虫是携带病毒的“吸血虫”。很多野生蜱虫都携带了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虫在吸血时,会分泌神经毒,有时使宿主麻痹或死亡,并会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疾病,造成死亡或形成后遗症。 蜱虫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饱后,虫体可胀大倍。蜱虫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被叮咬的人发病前会有1至2周的潜伏期,之后可能会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因血小板数值下降,全身出血而亡。发现蜱虫不可生拉硬拽或直接拍死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生拉硬拽或者直接拍死,可能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里。
最好的办法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它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踏青尽量别在草地久坐 春季到来,外出踏青游玩时要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处长时间坐卧。 “蜱虫病”虽然可怕,但疾病预防专业人士建议市民不要恐慌,但有必要了解相关信息、知识,引起重视。在进入森林、草地时应穿长袖衣裤、戴防护帽,扎紧裤脚和领口;离开时应对服装表面进行清理,防止将蜱虫带回家;回家后要立刻洗澡,冲掉有可能沾在身体上的蜱虫。小提醒还有这些“毒虫”要小心:1、毒蛇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爬行类动物专家称,最近天气转热,各种躲在洞内和杂草中的蛇类也开始出来吸收阳光,因此要特别小心。另外,如果一旦被蛇咬伤,需要马上拨打,及早救治。
2、红火蚁
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红火蚁带有毒性,人体被咬之后同样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不容小觑。这种红火蚁较为常见出没的地方是在农田附近,还有草坪。
3、毛毛虫
有的幼虫身上的毛是有毒的,人碰到的话出现皮肤会过敏,皮炎发疹等,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别注意。
4、恙虫
恙虫病也是当下高发的季节。此外,临近水源、阴凉潮湿的草丛和灌木丛均属于高危地段。
5、白纹伊蚊
虽然登革热的传播发病主要在夏季,但实际上春季也不容忽视,因此出游也需特别防范。
6、隐翅虫
常出没于山林中、居家环境、矮树林;夏天的傍晚,尤其是灯光下最多。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处奇痒难忍,其毒液还会使皮肤起泡、溃烂、流水。
7、黄蜂
雌蜂腹部有分泌蜂毒的毒腺,毒刺还会发生折断而留在皮肤内。蜂蜇伤多见于面部、颈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红肿和刺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
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在红肿中心有一黑色小点),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黄蜂蛰伤的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过敏性体质的人可能反应更大。
8、蜈蚣
蜈蚣喜欢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或者水沟等处。毒爪刺入人体皮肤时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毒爪刺入处有两个暗红色点,被咬处会感到烧灼痛和刺痒。严重的可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肢体麻木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