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1日
多云转晴,气温23~32℃
在这样一个清晨,请你腾出一点时间,来看看晨报君为你带来一个令人心生敬意而又感动的故事吧……
8月10日,当人们在树丫上发现沈传寿老人时,他早已没有了呼吸。
95岁高龄的沈传寿医生走了,但他的生前身后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生前,他用慈心和医德,感动了村里的几代人;身后,村里的男女老少用一份尊重,一场搜救,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这是一场耗时43天、超村民参与、出动余人次的大搜救,他们之中,有人宁可每天花元请人干农活,也要参与到搜救队伍中;有人在外地打工,闻讯立马赶回村里加入其中;有人受了伤、有人流了血……但,没人拿家属一分钱,没人说过半句放弃。
当城里的医患关系越来越敏感之际,在巫溪县下堡镇后坝村,这个至今没有通营运大巴车的地方,村民们却用实际行动,为人们讲述了一个的美丽而真实童话故事。
失踪村里半夜响起敲门声“出事了,沈医生失踪了!”6月29日凌晨,巫溪县下堡镇后坝村的许多村民,都被同村的人敲门叫醒,只为了说两件事:一,出事了,沈医生失踪了;二,帮着沈家人,把老爷子找回来。说完,回家,睡觉。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多村民拎着干粮,集中在村口,浩浩荡荡地走向目的地:15公里外的大河乡鹅蛋村。
一天前,正在大儿子沈远森家小住的沈传寿失踪了,沈远森说,有村民看到父亲在朝妹妹家的方向出现过。可妹妹沈远美却说,父亲从未出现过。沈老爷子失踪了,拐杖印消失在3公里外,一个叫“天池湾”的地方。
老人走失的地方。▲▲
6月29日早上8点,徒步三个小时的后坝村多村民,出现在了鹅蛋村。老人的大儿子沈远森感动得无语凝噎,因为他很清楚,此时,正是村里家家户户烤烟的日子,一年里最忙的时候。而后坝村除了65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几乎人人都来了。
“莫怕!我们来了,人多好办事!”领头的聂兰清二话不说就领着村民们进山了。不久后,鹅蛋村的村民集结,加入搜寻,各方亲朋赶来,29日,近人的队伍进山,在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搜寻,无果。
当时,无论是沈家人,还是后坝村的人,恐怕都不会想到,他们开始了一段长达43天、足以让所有人感动的搜救。
寻人我们记的是老爷子的恩给钱,就没把我们当人看搜救的头一周,后坝村的多村民中,60人住在鹅蛋村,40多人每天徒步往返6小时,寻完人,再深夜结伴折返后坝村的家中。但,搜救的队伍还在壮大。
沈传寿的儿孙后辈和村民们在山里寻找他。▲▲
“村里有些在万州、武汉打工的人,听到消息后也回来了,这些人都不是沈家的亲戚,是长辈们或本人受过老爷子恩惠的人、很多年前找他治过病的病人。”沈传寿的徒弟、64岁的刘德芳说。
眼看着参与搜救的人越来越多,沈传寿的孙子沈忠勇替村民们急得不行,因为村里留守的人,一人干几家活。实在找不到人顶的,有人甚至花元一天,从外村找人帮他们烤烟,7月,正是烟叶进烟房的时间,是后坝村最忙的季节,一年收入全靠7月。再这样下去,村民们一年的收成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时,沈家有亲戚提出,给参与搜救的人支付报酬,没想到不仅被村民们异口同声地拒绝了,几位年长的老人情绪激动地教训了他,“我们记的是沈老爷子的恩,给钱,就没拿我们当人看!”。
7月12日,村民们刚进山,一场暴雨下下来,躲都没法躲。搜救完时,已是深夜10点。
沈忠勇拦下大伙,和一帮亲人们冲着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谢谢大家了,但求求你们,别找了,我们自己想办法,家里那么多事、那么多人,你们都丢了不管,我们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
沈家人苦口婆心劝说,当晚大伙答应了,但折返途中,他们商量,留一半的人下来,挑身强体壮的,继续帮着寻老爷子。
直到8月10日,30多村民发现卡在树枝上的沈传寿,立刻报了警。民警称,接警后他们和法医立即赶到现场并展开侦查,后来排除他杀,初步分析可能系坠崖身亡。
老人被发现的地方▲▲
消息传回后坝村,村里哭作一片。那天,人们放下手上的活,纷纷守在沈家老屋,等待沈家人带老爷子“回家”。
沈远林在家中擦着父亲沈传寿的遗像。▲▲
感动村民说,做人要记恩找不回他,心里不踏实沈传寿,今年95岁,是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他还有一个身份,当地远近闻名、德高望重的一名老中医。
后坝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直到年,村里才有了卫生室。在这之前,人们若是生病,会纷纷向老中医沈传寿求助,他给村里人看病,一直看到80多岁。
为了寻人,53岁的聂兰清以每天元的价格,从外村请劳力顶替他干活。为啥这样做?聂兰清说,图个良心能安。
“打小我们家的人生病,就是沈老爷子看,那个时候村里人穷,没钱。他看病从来不主动收钱,你有钱,他给你看;没钱,一样给你看,自家有药,还会赠你。”聂兰清能记着的事,多发生在40多年前,村里人念的情,也是些需要追溯到上世纪的事。
聂兰清的父母告诉他,年,他8岁,高烧惊厥,那个年代,死于脑膜炎的小孩不在少数。“找沈医生的时候,是凌晨两点多,山里下大雪,我们没想到他真的来了,一路摔着跟头来的。”沈传寿学的是中医,带了些药,给开了方子。当天,邻村的人上门求助,在聂兰清家找到了沈传寿,“他一听又急急忙忙跟着走了,那个村当年从我们这出发,要走7、8个小时的路。”
再后来,聂兰清家里老人患病,癌症,到了末期,医院接了回来。沈传寿用中药给老人治病,没收一分钱,直到老人离世。聂兰清说:“我们上门去给他钱,他说他老了,花不了几个钱,让我们把钱给家里老人省下来,吃好点,最后一程走得舒服点。”
还有两个事,村里人几乎人人知晓,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年,村里有户叫杨德富的人家,因为一些小事打伤了沈传寿。哪料当天下午,杨家小女儿突然患病,晕倒在家,没办法了,杨家人寻上门求助,“都以为他不会去,但沈医生二话没说,拎起药箱就去了,给人看病的时候,额头、手上都还有伤。我们问他为啥还要给他们家人看病,他说,医生眼里只有病人,没有仇人。”
年轻时的沈传寿,为人热情,看病细、肯学,家里至今还堆放着医书。只要有病人上门,多远他都要去,有些时候,还主动寻上门。这事发生在哪一年,村里的老人们已经不记得了。那一年,山脚一户人家的小孩生病,家里穷,请不来医生,也不敢上门来请,眼看孩子呼吸微弱,已经快不行了,家里大人开始准备后事,沈传寿听说了。“人都没死,你们不治么?没钱,也要给娃治!”沈传寿下山,自己掏钱抓药,连续守了好几天,救回了小孩。
这些年,村里条件好了,年轻人看病可以骑着摩托进城看了,他们也有能力请来外村的医生,但村里不少人,还是习惯找沈传寿。大伙说,沈医生医德好,心慈,就信他。年以后,老人80高龄了,依旧替人看病,分文不取,有时,他也会劝村里人多去城里看,“你们信我,我高兴,但我能力有限,不能耽误了你们。”
沈传寿的后辈介绍老人生前情况。▲▲
传承当了一辈子好医生赢了一世好名声“我爷爷好事干了一箩筐,但真想不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他这一辈就干了一件事,当了名好医生,不计得失,赢了一辈子的好名声。”今年41岁的沈忠诚,是巫溪一名小学教师,他说,从小,他就知道爷爷为人正直,会治病救人,打小就崇拜他,受此影响,沈家家风很正。
长达43天的搜救过程中,沈家人没有一个说放弃。孙子沈忠勇说,爷爷有7个儿女,最大的重孙都已经30岁。7个家庭很团结,在寻爷爷的问题上,态度一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哪怕人没了,把遗体找到,以后清明,还能有个上坟祭祖的地。”
在沈忠勇和哥哥沈忠诚的身上,至今还留有多处疤痕,有的是在荆棘中穿行时被扎伤,有的是被蜜蜂蛰伤。“我们从来没考虑过放弃,哪怕找了40多天还是没音讯,全家人的决定是,一天找不到人,就绝不放弃。”原本,沈家至亲40多人,已分为6组,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沈忠勇说,孝道和尊老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品德,他们做的,只是本分,“即使人没了,找到他,让他入土为安,就是本分,后辈们累个几十天算啥?”
沈传寿的品德不仅在自家人中得以传承,更影响到了同村的人。
22岁的徐冯,是村里这次进山搜救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人。90后的他,去过武汉打工,最近才回来。徐冯说,他知道沈传寿时,其已是快80岁的老人了,村里很多年轻人,跟老人打交道不多,但人人敬重他,这在后坝村,成了规矩。“村里人人都是听他的故事长大的,为人善良、热心,不计较得失,家里老人从小就让我要学沈老爷子的德行。”
沈传寿的儿子沈远林(左一)、徙弟刘德芳(左二)、二孙子沈忠勇(右二)、大孙子沈忠成(右一)在整理老人留下的医书。▲▲
手记人们用尊重送别好医生最后一程43天,多人参与寻找,出动了多人次进山,无数人被蜜蜂蛰伤、摔伤,其间,无人放弃。村民们的这一举动,没有人组织,自发而为。最近,这位老人跟一个村子的故事,被网友发上网,感动了不少人。令人感动的是,在这样一个边远山村,浓郁的同乡情、质朴的邻里情。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看到,他们之间,或许还折射着一层另样的关系:医患关系、
正是这层填充着行医者的仁心、点滴之恩当永记的感恩之心,让后坝村人几乎腾空了整个村子的劳动力,参与深山寻人。同时,感动的力量也传递了几代人,没有找沈传寿看过病的年轻一代,也记住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记住了医术高,医德好的老中医沈传寿。
人,43天的坚持,他们用一份令人感动的尊重,送别了一位老医生,生命的最后一程。
重庆晨报记者王珊文记者李斌图
这样一个感动的故事打动你了吗?
喜欢就点个zan吧!
更多新闻,请下载重庆晨报APP
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