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的喜庆习俗
一、婚嫁 婚姻习俗,多数沿用旧俗,先经介绍人介绍双方情况,认为合适时,双方“小见面”,男方略事招待,并给少量见面礼,再经过一段了解和谈话,有的算卦问卜,双方都没意见时,再“大见面”,即订婚,领取结婚证,男方需要备宴席,买衣料。并给相当数量的礼金,也称彩礼,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也有通过婚姻介绍所介绍的,但见面、宴请、送彩礼等习俗照样进行,婚前几日,女方近族、亲戚和街邻友好,要馈赠食品,谓之“送饭”;赠钱物,谓之“添箱”。结婚日,男方到女家迎娶,女到男家,在香案前举行仪式,先拜天地,再拜公婆,三拜亲友,尔后夫妻互拜,引入洞房。晚上喝交心酒,古谓之“合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婚事操办日渐铺张,置办嫁妆,讲排场,几成公害。婚嫁用车,少则几部,多则十几部,设宴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县城尤盛。婚礼前要花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拍婚纱照,有的用摄像机全程摄像。 二、生日 为老人做生日,谓之祝寿。如60岁、70岁,尤以80岁为大寿,亲朋友好,携礼祝贺。经济较好的家庭要唱戏,设宴席,大动宾客。一般人家也要尽力有所显示。今日遗风尚存。 未成年孩子生日,父母都要为其订做蛋糕、拍纪念照,家人聚在一起改善生活。 三、生育 生育,俗称“坐月子”,旧时生男孩称“大喜”,谓之“弄璋”;生女孩称“小喜”,谓之“弄瓦”。街邻友好至家探望,其礼品为鸡蛋、红糖之类。第三天要到外婆家“报喜”,所带物品因男女而别。抬食盒或挑篮子,内放饭食,以红线缠绕,内放酒壶,也系以红线,用红纸卷塞住酒壶嘴儿;生女孩儿,不用红纸塞酒壶嘴儿,改放一枝花。城关如此,其他乡村大同小异。 第五日,外婆初探,要带红糖、白面和鸡蛋,还有尿布、小褥子和小孩穿的“迷魂衫”。两亲家商定办“十二天”的时日,尔后,双方各传亲友,届时相会与贺。 办“十二天”比初探隆重,而且事情越办越大。杀猪宰羊,大办酒宴,不惜挥霍浪费;外婆家也要送斗米斗面,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鸡蛋,双套新被褥,布匹、衣料,少者十几件,多者几十件,还有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锁子钱”;就连亲戚友好所赠礼品,包括钱物,也较昔日大增。 四、其他喜庆习俗 工程奠基、竣工仪式,要请有关领导培土、剪彩,邀请相关单位庆贺。工商企业开业,要举行隆重仪式,邀请相关单位前来庆贺,同时请有关领导出面剪彩并设宴招待。各种私营店铺开张也要鸣放鞭炮,宴请有单位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乔迁新居,要选择吉日,放鞭炮,要请亲朋好友庆贺,设宴招待。 第五节丧葬习俗 老人寿终,先穿好预做的寿衣,口内放一系着红线的铜制钱,红线两端挂在死者的耳朵上,并将其四肢顺置,安放于床上,方焚化纸钱,子女亲人嚎哭,谓之“烧断头纸”。随后在近族和执事人的助理下入殓。于是一面应付街邻友好前来吊唁(开吊时间依停灵时间而定,有的停灵3天,即在死后第三天出殡,有的是5天,也有7天的),一面派人传告亲友。如系“长三儿”(死于前半天),便在当天晚上压纸;如系“短三儿”(死于后半天),就第二日午压纸。压纸,就是由一个适龄孙子或侄子端着托盘,上放纸钱、香,在前引导,长孝子领头,所有服孝男女依远近、辈分排队,沿街嚎哭,至土地庙燃纸焚香,叫做“报庙”。返回,嚎哭如旧,至家方止。有的途中不哭,进门方哭。 不论置丧时间长短,都要在这次压纸后。先由长孝子端水、备棉,儿媳、女儿依次以棉团沾水为死者“净面”,再请至亲观其衣着、姿容,大家满意,方行盖官封口,客人离归。 此后至殡葬,孝男孝女,要苫褥守灵。白天陪祭还礼谢客;夜里守护烧纸。 殡葬前一日的下午,死者的女儿和娘家(岳家)致祭;殡葬日的上午,通丧亲友致祭。丧主备旗锣伞扇、火炮、鞭炮、响器鼓手,着孝服于村首迎接,隆重热烈,往往观者如堵,填街塞巷。 至午,客齐,发引出丧,服孝男女持哀仗恸哭。棺移大街,放于架上。孝子伏于地,恸哭,待礼相发号起棺,长孝子摔碎牢盆,起而引灵至墓地。棺入穴,长孝子先埋几锨土,后由众人埋棺封坟,焚烧纸扎、纸钱。 逢“七”祭奠。自人死之日(也有自葬之日起的),每七天,其子女上坟祭奠。以“四七”、“尽七”为大“七数”,后有“百日”、一年、二年,尤以三年为隆重,俗称“办三年”。此后“除服”(脱掉孝服)。服孝习俗已改为臂戴黑纱或孝字徽章。 丧葬风习,仍沿用穿孝、嚎哭等旧俗,但服孝范围有所扩大,下帖报丧,大动宾客,请唢呐班、“唱戏”,放电影,全套纸扎,鸣火炮等,有钱的大讲排场,没钱的也“随大流”,怕人说“小气”;亲友送礼风也越来越盛,有的为了“收礼”,为老人大办“十年”、“二十年”。内黄的禁忌习俗
一、行业禁忌 在农事活动中,忌雷雨中肩扛锄头奔跑,以防雷电。打谷场上忌吸烟,以防火灾,打麦子时忌手翻麦秸看场底。耕地里忌抛砖头瓦块,以防损伤农具。忌在别人瓜田里、果树下行走,以免偷窃之嫌。在养蚕场地忌说“跑”、“完”、“死”,并忌人指点。在养蜂场地忌吃葱蒜,以防蜂蛰。木匠忌人乱摸斧头、曲尺、墨斗。屠夫忌杀第二刀。商人忌坐柜台,忌敲账桌,忌踩门槛,忌耍弄秤、尺、斗、提。读书人忌用字纸做手纸,忌坐书本,忌吃饭时读书。航运船上、饮食买卖忌捕鼠,行船时忌说“沉”。理发店忌说“完蛋”。马车过桥时忌大声喧哗。乘汽车时忌吸烟,忌与司机说话。 二、节日禁忌 年三十和初一,忌说病、伤、死、完、穷、杀、败、霉、鬼、狐等不吉利、不祥和的语言。如包饺子不说“包完了”,而说“包满了”、“包严了”。忌吵架生气。忌打碎碗盆器皿。起五更忌见白,忌倒尿盆,忌泼水,忌叫名字,忌与穿白戴孝人相遇,忌给卧床病人拜年,忌正月剃头。 三、礼仪禁忌 交往方面多是尊重他人,表示友好和倡行文明的习俗。遇长者忌直呼姓名,要用尊称。接待来客忌说粗话秽语,忌打哈欠。进他人之家或他人之屋要先打嗓、呼唤或敲门,忌悄然而入。与人说话忌说对方伤心的事、忌讳的事,如与寡妇谈话不要说寡妇长寡妇短。与有痼疾的人谈话不要说痼疾难治,也不说某某人因痼疾死亡。 旧传“三、六、九,皇帝老子大登殿”,是黄道日;“初五、十四、二十三,观音老母不出庵”,是黑道日,因而出外探访、经商、订婚等,多选择前者,忌在后者。 称谓方面当面不叫“老丈人”、“姨夫”,因平时人们开玩笑、骂嘴,常以此二者为对象。有些乡村当面也不称呼“姐夫”,而称哥哥。 婚姻、生育方面娶亲忌走回头路,新娘穿的第一双鞋忌再穿回,以兆白头偕老。结婚典礼(拜天地)忌与新娘属相“相克”的人在场,忌与近亲结婚,忌与同姓结婚,忌与出丧相遇,孕妇忌饮酒,忌在娘家接生,也忌产于他人之家,产妇不满月忌入他人之宅,如产于他人之家或踏入他人之宅,则须备药物为之弥撒庭院、躬行祈祷,谓之“净宅”。今对“净宅”事已不苛求,思想解放的人已不计较。 丧葬方面死者寿衣忌用黑色,停尸间忌烟火,忌猫、狗进入;棺木出门要用人抬,忌用车辆运载,因为车子是滚动前进的,如用车运载则被认为是让死者“滚”走的,送殡返回路上孝子忌回头看,孝子忌穿孝服入他人之宅。 四、其他禁忌 父母健在忌穿白鞋,妇女忌袒胸露怀,妇女的内衣内裤忌在露天过夜;吃饭忌敲碗筷,忌用筷子指人,忌暴食暴饮,忌饮食过量,忌抛撒食物,饮酒忌吃红薯;居住忌门窗相对;门前不栽桑,宅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杨树)。煎好的中药忌放“三台”(窗台、锅台、供台),煎药、服药忌吸烟,煎药锅能互借忌送还。猫头鹰、乌鸦叫,认为是不祥之兆,听到总要斥骂一声。
内黄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年下”,是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为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之后,便除旧布新,清扫房舍,置办年货,门口张贴对联、年画,故有“二十八,贴花花儿”之说。除夕(年三十)下午,上坟祭祖,设供品,焚纸钱,鸣鞭炮,请祖灵回家过年,只祷告不哭。而后担满水缸,打扫院落街巷。晚饭吃饺子,放鞭炮。这顿饭竞相早吃,谓之“抢福”。正月初一,也叫“大年初一”,是节日的高潮。人们,尤其青年男女和小孩,都要穿戴一新。这天要起得很早,谓之起“五更”。先摆供品,焚香、烧纸钱敬神、祭祖,鸣放鞭炮,吃饺子,家中晚辈向长辈叩头,即谓“拜年”,老年人向孙男孙女散发压岁钱。如有分居的子孙,也要于这时奉献早餐(端碗饺子前来拜年),饭后,晚辈走街串巷,向长辈拜年。街巷人来人往,彼此恭喜问候,祝贺新春。初二至初十,为普遍串亲拜年的日子。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磕头旧礼基本废止,曾行集体团拜,但群众不习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恢复拜年风。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也叫“上元节”,俗称“小年下”,系传统灯节。一般家庭午吃肉菜,富有者设家宴。晚饭,吃饺子鸣鞭炮。天黑,男女老幼拥上大街,参与、观赏一年一度的花灯、焰火盛况。 正月十六日,“烤七家火”,早晨起来,户户门前用柴草烤火,并互相围烤,谓之“烤杂病”;然后下地踩麦根,“卖杂病”,并拾回草根扫锅台,以防蚂蚁;老内黄区域由娘家接新婚女儿回家。县南井店、二安等乡,则由外婆家接新婚外甥女儿,先到外婆家而后回娘家。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正是惊蜇前后,万物复苏,雨天始有雷鸣,故俗称“二月二,龙抬头”。相传,磨为白虎神,这天,磨主都要把磨撬开、支起,以防龙虎相斗。妇女停做针线,恐刺伤龙眼。农家院里用草木灰撒围成粮食囤形,祈盼五谷丰登。还要吃煎饼,吃年糕。故有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溜。二月二,煎年糕,闺女不来娘心焦。” 四、清明节 也称“寒食节”,农家门口插柳,为纪念介之推。凡丧父或丧母的女子,要回娘家哭墓封坟,谓之“添土”。 每年清明节,有关部门组织干部群众、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墓,或举行烈士生前事迹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也称“端午”节。为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纪念日。这天,吃粽子,门旁插艾,以表纪念。现时,本县多以炸油条、糖糕,包饺子,改善生活。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日。俗称“鬼节”。丧父或丧母的妇女要回娘家,上坟烧纸。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传统盛大节日之一。有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水果之习。亲朋之间相邀祝贺,饮酒。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旧时文人雅士登高赏秋,此风今废。年2月17日,省确定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人节。此后,每年举行老人节庆祝活动,表彰尊老敬老先进典型,树立社会新风。 九、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俗称“放鬼节”,为祭扫祖墓之日。家人剪纸为衣,焚化,谓之“送寒衣”。今改为上坟烧纸。 十、冬至节 农事二十四节令之一,俗称“数九”。古代酹酒祭祖,今废。改为吃饺子,俗称“安耳朵”。 十一、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吃枣米粥,配以少量麦、豆、高粱、红薯、花生仁等,据传说,吃了腊八粥,可望来年丰收,有的把粥抹在枣树上,说是“枣树吃了腊八饭,来年红枣结成蛋”。 十二、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昔日祭灶王,求其“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流传着“二十三儿,祭灶官儿”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前,负债累累的穷人们,却看做是“祭灶关”。按惯例,此日为一年索债者的最后一日,也是穷人负债最难过的一日。 十三、法定节日 有阳历元旦、“三八”妇女节、植树节(3月12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9月10日)、“十一”国庆节。 90年代,根据上级规定每年“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为2个旅游“黄金周”,工作人员放假3天,前后借用2个双休日,共7天,便于人们出行旅游。
=============================
专柜货源,正品保证,
更多新品就在: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白癜风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