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转暖,很多人周末都喜欢去户外踏青,被虫咬伤的病人也多起来了。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说,最近接连接诊了两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
“医生,您救救啊,我得绝症了!”昨天上午,医院皮肤科刚开诊,一对忧心忡忡的中年夫妇就冲进诊室,“慢慢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等他们平静些,仔细地问。
“4天前,发现大腿后面有一颗芝麻大小的黑点,今天变黑豆大小了,觉得是不是得了人们常说的皮肤癌啊!黑色瘤啊!”男子两眼泪汪汪地说:“网上查过了,黑色瘤蛮难治的,先给我老公做个病理切片吧。”妻子眼睛红红地补充道。
黑色瘤不可能长这么快,再说也不像瘤,患者说的“黑豆”倒像虫什么东西附吸在皮肤上。清洁皮肤后再仔细看看,作最后的诊断,医生耐心地对这对心急如焚的夫妇说。
护士在给李先生作消毒皮肤时,“奇迹”出现了:“黑豆”动了,然后它啵啵啵爬了起来,医生仔细看后当即说是蜱虫。夫妻开心得拼命地为“黑色瘤”拍照……
网络图
原来,大约一周前,李先生夫妻俩去云南旅游,中间免不了欣赏绿水青山。应该是那会让蜱虫上身,妻子倒没被咬。
与李先生属输入性被蜱咬,王先生则是被“本塘”蜱虫所咬。当天下午,诊室一位中年王姓患者又慌慌张张冲进来,说脖子与臀部可能长了黑色瘤,求赶快医治,否则出大事了。他告诉医生,清明时去上坟,曾到周围小树林转转。
有了上午的经验,了解到王先生最近的活动情况,医生护士已经里心有数,吩咐其不要着急。果不其然,护士利索地从王先生颈部及臀部取下两只鲜活蜱虫。这下,王先生如释重负,开心地笑了。
蜱虫活跃高峰已经到来医生介绍,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一般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
医生提醒,如果发现身上有蜱虫叮咬最好这样做:切勿自行取出,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一旦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蜱虫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一些被蜱虫叮咬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脏器衰竭等严重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提醒:踏青尽量别在草地久坐春季到来,外出踏青游玩时要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处长时间坐卧。
疾控专家提醒:在进入森林、草地时应穿长袖衣裤、戴防护帽,扎紧裤脚和领口;离开时应对服装表面进行清理,防止将蜱虫带回家;回家后要立刻洗澡,冲掉有可能沾在身体上的蜱虫。
这些“毒虫”要小心
1、毒蛇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爬行类动物专家称,最近天气转热,各种躲在洞内和杂草中的蛇类也开始出来吸收阳光,因此要特别小心。另外,如果一旦被蛇咬伤,需要马上拨打,及早救治。
2、红火蚁
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系教授表示,红火蚁带有毒性,人体被咬之后同样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不容小觑。“这种红火蚁较为常见出没的地方是在农田附近,还有草坪。”
3、毛毛虫
专家介绍,毛毛虫一般指鳞翅目(蛾类和蝶类)昆虫的幼虫,一般在3~5月繁殖,“有的幼虫身上的毛是有毒的,人碰到的话出现皮肤会过敏,皮炎发疹等,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别注意。”
4、恙虫
恙虫病也是当下高发的季节。此外,临近水源、阴凉潮湿的草丛和灌木丛均属于高危地段。
5、白纹伊蚊
虽然登革热的传播发病主要在夏季,但实际上春季也不容忽视,因此出游也需特别防范。
6、隐翅虫
常出没于山林中、居家环境、矮树林;夏天的傍晚,尤其是灯光下最多。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处奇痒难忍,其毒液还会使皮肤起泡、溃烂、流水。
7、黄蜂
雌蜂腹部有分泌蜂毒的毒腺,毒刺还会发生折断而留在皮肤内。蜂蜇伤多见于面部、颈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红肿和刺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
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在红肿中心有一黑色小点),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黄蜂蛰伤的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过敏性体质的人可能反应更大。
8、蜈蚣
蜈蚣喜欢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或者水沟等处。毒爪刺入人体皮肤时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毒爪刺入处有两个暗红色点,被咬处会感到烧灼痛和刺痒。严重的可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肢体麻木等。
春季是外出郊游的大好时节,大家在野外欣赏美景、享受明媚春光的同时也要防范身边的蚊虫,避免被叮咬!
来源:钱报网、网络综合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