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本事的父亲修正版

一尚学之母轻视布衣儿“三岁看老,如用碟子舀水,我能把你看到底,你肯定和你爸一样,将来是个打牛后半截!”这是在小时候奶奶时常骂我的一句话,因为我那时候太调皮了,绝对属于那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类型。可是,我虽知奶奶生气,却不大明白她在骂些什么。上小学以后,我对语文变得越来越感兴趣,经常请求大人们给我解释一些我不懂的词语。有一次,不经意中我问起上中学的哥哥,让他解释”打牛后半截”是什么意思,哥哥听了我的问题后,耐心地讲解道:”牛是用来干农活的,可是当它们累了,就会越走越慢,于是农民就不得不用鞭子抽牛的屁股,让它们走得快些,因此,打牛后半截的人就是农民。“当弄明白了”打牛后半截“的意思后,我就清楚意识到奶奶看不起农民,对于一个七八岁大的农村孩子来讲,这事情让人很迷惑。看到周围的大人们个个都干着打牛后半截的事情,我当然不懂当农民为什么丢人,更搞不懂奶奶为什么瞧不起爸爸,为此,一个调查就展开了。首先我找到了奶奶,问道:“奶奶,你为什么说我爸是个打牛后半截?””你爸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了一辈子农民,他不是个打牛后半截,他是个啥?“奶奶不紧不慢地反问。”当农民有什么不好啊?”我有些想替父亲鸣不平。“傻孩子,谁愿意当农民?你看你大伯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再看看你爸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觉得当农民的日子好过吗?谁不想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我如果没有你大伯父这样有出息的儿子,怎么可能在晚年享福?”一想起大伯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每年过完春节,大伯父都会坐着轿车回老家来,给长辈们拜年。他身姿伟岸,着装雅致,谈吐间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领导魅力。就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非常愚钝,竟然从来没有把面黄饥瘦的父亲与玉树临风的大伯父做过比较。“奶奶,大伯父为什么那么有出息呢?”我倒吸一口凉气之后,好奇地探索起大伯父的成功之路。”你大伯父从小就爱学习,上私塾的时候,每天回家后总是能把先生教的文章倒背如流,上完小、中学的时候,从来不要大人督促,后来一鼓作气考上了大学,国家就给分配了工作!”“那你为什么不供我爸读书呢?””你爸不爱念书,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开始给生产队放羊,你看现在的他,日子过得多苦!”和奶奶结束了谈话之后,我形成了一个观念: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念书,他的结局就是当农民,一定没出息。不仅如此,在一次和父亲聊天时,我还质问他:”爸,你为什么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谁说我小时候不好好念书?”父亲对我的问题感到奇怪。”我奶奶告诉我的!”看到父亲满脸疑云,于是,我便把和奶奶的谈话原原本本给他叙述了一遍。听完后,父亲叹了一口气,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我读书的时候是什么年代吗?””不知道。”我摇着头说。”我上学那会恰好碰上“大跃进“,全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生活极其困难,每天去食堂吃饭,只能喝如清水一样的菜汤,在学校里上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你奶奶说我不爱念书是对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下,都快饿死了,谁都无法用心念书,你看我那一代人谁上过大学?”“那我大伯父为什么读书那么顺利呢?”“他比我大十四岁,’大跃进’那会他已经大学毕业了。儿子,你是幸运儿,出生在八十年代,不愁吃、不愁穿,所以一定要向你大伯父学习,将来考大学、去城市生活,千万不要再过你爸这样的生活,当农民太苦了。”二生在战火预示坎坷途按照父亲的话说,自己是个命苦人,因为他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代都过得非常艰难。而根据奶奶的描述,父亲就是在娘胎里,也是过得艰辛。父亲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一年,在我们的家乡发生了著名的“屯字镇战役”。奶奶说过,她在怀父亲的时候,解放军和“马回子”(老家人对解放前以马步芳为首的回民军阀的称呼)经常在老家打仗。每次枪声响起,为了避难,她就挺着大肚子跟着村里人往山沟里跑,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父亲是在战火纷飞中来到人世的。由于奶奶和爷爷很早就感情失合,形同陌路,所以父亲的成长环境便缺少了父爱。由一个女人独撑的家庭,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奶奶说起过去,一直都充满了遗憾,她说:“那些岁月太艰难了,我真害怕把他们养不活。为了能生存下去,我在你爸很小的时候,就逼着他干活,若他干不好,我就狠命打他。有一次,他去山沟里挑水,结果由于路滑,把水罐摔碎了,我就拿着棍子打他的脑袋,虽然你爸痛得受不了跑开了,可是脑袋上还是肿起了几个大包……”而在父亲的记忆里,奶奶非常了不起,他常说,“你奶奶是个伟大的女人,虽然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可是你奶奶总是把家里的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你奶奶是小脚(奶奶属于缠足妇女),不能站久了,可是她却能用坚强的毅力不停地干活,在田地里,她割麦子永远最快,在厨房里,她的厨艺绝对一流。虽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缺少粮食,可是我们兄弟姐妹一个都没饿死,全被你奶奶抚养成人。”虽然奶奶很能干,可是父亲享受母爱的过程也尽是曲折。父亲十二岁那年,在省城兰州工作的伯父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奶奶自然为此欢天喜地,可是不久,伯父便向奶奶发出了一个让她极其无奈的请求。因为伯父和他的妻子都是上班族,根本无法照顾一个婴儿,而且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年代,无论哪个家庭都没有勇气让夫妻一方辞去工作,在家专职带孩子,所以最终只能请奶奶去省城帮忙。那时候的奶奶可谓欲哭无泪,分身乏术,面对大儿子的苦苦哀求,她岂能坐视不理,可是再看看小儿子和两个比他小点的女儿,她岂敢一走了之,让他们去受罪。可是,最后想到了刚刚落地的孙子之后,奶奶明白自己必须去省城,为大儿子解决燃眉之急。奶奶一走,可怜的父亲就完全陷入了无依无靠的困境,每天除了跟着大人们在生产队放羊、劳动之外,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就这样,父亲就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早早“当家”。由于老年的奶奶经常提起自己撇下十二岁儿子的故事,懂事以后的我也问起过父亲,想了解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他年龄那么小,是怎么活下来的。而父亲的解释异常简单,他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活下来,可能是老天的意思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除了生活艰苦之外,西北到处狼满为患,当时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狼劫”。孤苦伶仃的父亲当然没有“金刚”护体,多少次险些丧命狼口。有一次放羊时,和他结伴的大人马华(化名)去砍柴了,留下父亲一个人看着羊吃草。突然间,一只壮实的大灰狼顺着沟渠跑了过来,这家伙没有去吃羊,反而瞅准了年幼的父亲,径直向他冲了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吓得父亲顿时丧失了发声能力,根本无法呼喊求救,可是他灵机一动,把身边装柴火的背篼倒过来,罩在自己身上,然后蹲在地上,让背兜变成了自己的“金刚罩”。本已进入捕食冲刺阶段的饿狼面对眼前的情况骤变,顿时不知所措,它只好放慢脚步,围着父亲的背篼走圈。躲在背篼里的父亲吓得瑟瑟发抖,看着这只奶头几乎垂地的大母狼,他猜想母狼一定想要叼住他带回窝里喂狼崽子。一时间,母狼无计可施,它只好蹲在离背篼两三步远的地方守着父亲。结果,母狼的等待让父亲有了生机,当马华回到羊群之后,找不到父亲,只看见一只狼蹲在一个背篼跟前,就以为父亲已经被狼吃掉了,顿时怒气冲天,拿起镢头,大喊着向狼冲了过去,狼一看见一个大人冲来打它,马上抬腿就逃,父亲就这样得救了。(现存父亲最早的照片)在父亲给我讲过众多故事当中,很多与狼有关,可以说他的青少年时代有点“与狼共舞”的味道,可是他却活下来了,有这种运气,也许用他的话解释最为恰当,那就是“老天的意思”吧。三辛勤三载养蜂换徒劳母亲在年嫁给父亲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农民被发动起来天天搞运动,以致于生产力极度低下,农民几乎没有收入,所以日子非常贫困。就在这种艰难中,他们熬到了年,等到了改革开放。当国家政策出现了大的变化,给了农民更多自由,整个农村顿时开始活跃起来,大家都开始寻找致富的机会,父亲当然不甘落后。当时的村部购买了一批蜜蜂,便在村子里物色养蜂人。虽然村部承诺了一定的报酬,可是应聘者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是养蜂非常辛苦,除了面临随时被蜜蜂蛰伤的可能,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养蜂人必须想尽办法运载几十箱蜜蜂,一年四季跟着蜜源跑,也就是那里有花,他们就必须带着蜜蜂去那里。因此,冬天养蜂人必须去南方,随着春天到来,天气回暖,养蜂人就要带着蜜蜂北移。虽然如此,为了把日子过起来,让老婆孩子吃饱穿暖,父亲义无反顾地当上了养蜂人。于是,从年到年,父亲基本上是以泉林为伴,花鸟为邻,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他的足迹横跨秦岭南北,遍及陕南、川北、川中。为了把养蜂的事干好,父亲可以说是做到了“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无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由母亲一个人应付。就连我出生的时候,他仍然带着蜜蜂“转战”四川,母亲只好在临盆前的几个小时,自己找到了一个邻居帮忙,才把我顺利生了下来。在我小时候,父亲经常略带愧疚地说:“你出生的时候,我不在跟前,当我回家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会翻身了。”(养蜂期间父亲在成都武侯祠的留影)在那些年里,父亲全身心地投入了养蜂事业,他由一个从未接触过蜜蜂的外行,经过仔细摸索、学习,变成了一个养蜂专家。即便父亲对养蜜蜂的差使非常用心,对蜜蜂爱护有加,可是几年下来,村部觉得养蜂的盈利和他们的预期相差悬殊,于是决定把蜜蜂卖了,随之而来,父亲就被迫失业了。四投身林果十秋空忙活没有了养蜂的差事,奶奶以为父亲就此会变得老实,踏踏实实地种粮食。可是没过两年,他便开始了一个新的尝试,在包产到户后政府分配的庄稼地里栽满了苹果树。这可把奶奶给气坏了,她质问父亲:“你在庄稼地里不种麦子,却种苹果树,你若没粮食了,难道要靠吃苹果活着吗?”“靠吃苹果当然活不下去,可是我种植苹果树,是为了产苹果卖钱,把日子过起来,如果有了钱,我就可以买麦子呀,为什么要为粮食发愁?要是只靠种粮食,能赚几个钱呢?那我不真穷死了?”爸爸这样辩解道。当然奶奶对苹果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无所知,她也没有拦得住父亲,只是为儿子担心,生怕儿子走错了路,日后受穷。说起这个大胆的举措,就得说一说我们庆阳有名的农民企业家——夏无忌(化名),他可算作父亲生命中的一个贵人。父亲是在养蜂途中结识的他,因为夏无忌也曾试图通过养蜂赚钱,所以就跟着父亲学习养蜂,两人就由此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夏无忌是个眼光敏锐,敢于尝试的人。在养蜜蜂的时候,他已经着手种植苹果树,计划通过生产苹果致富。于是,闲暇之余,他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和对苹果市场的展望分享给父亲,使得父亲很快认定这是一条正确的发家致富之道。由于夏无忌的影响,父亲在停止了养蜂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种植苹果树,并向师傅虚心请教,学习如何抚育苹果园。虽然父亲的信心十足,但是起初的林果之路非常坎坷。因为没有钱,买不起肥料,不能充足地给果园施肥,结果苹果树长得很慢,长时间没有经济效益,让他备受亲朋的指责,旁人的讥笑。即使这样,父亲咬紧牙关,永不言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九十年代初,家里的苹果树终于开始开花结果,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有了起色。记得哥哥年考上了大学,报名费一共是五百八十元。对于当时的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那可谓一笔巨款,可是由于有了苹果园的收入,父亲顺利在哥哥启程上大学的前一天晚上一分不少地为他准备好了学费。当苹果园的经济效益开始稳定上升之后,家里的生活水平自然有了变化,我记得在八十年代,家里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有机会吃肉,让童年的我每年都对过年充满了期待。到了九十年代,由于果园创收,我们家虽然没有达到天天有肉吃的程度,但是周周有肉吃是做到了。接下来,在父亲的资助下,哥哥开始攻读研究生,并于年考取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公费研究生名额。在年,哥哥计划结婚,父亲则如期为他筹办了婚礼。在年,哥哥研究生毕业,顺利地变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总的来说,在九十年代末期,我们家可谓好事连连。可是,正当父亲陶醉于出人头地,全家沐浴于无忧无虑之时,母亲因患脑出血,突然离世,父亲一下子变得一蹶不振,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他只坐在炕上天天以泪洗面。面对家里的巨大变故,我突然觉得由父亲领导的家庭非常失败。在极度痛苦中,有时候甚至极端地认为,家庭的繁荣都是虚构的结果,原因是随着母亲的离去,曾经的幸福感顿时化为泡影,如同幻觉一般。五年在花甲态如耄耋老我在年考上了大学,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家庭相当贫穷,可是入学之后,才发现好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以致于毕业的时候,连毕业证书都不能顺利领取。而我自己在大学四年中,有了父亲的支持,将每学年的学费都能按时交纳,这让我的毕业以及就业顺利了许多。当年在北京参加工作之后,我一开始就挣到了两千八百多块的月薪,比好多同学高出许多,心里的开心自不待言。可是一个月下来,交了房租,减去生活费和其他生活花销,我连五百块都存不到,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挣钱的艰难,攒钱的不易。就在那时候,我明白了在九十年代,那个农村人还把“万元户”当作富人代名词的时候,父亲能够资助哥哥上完大学、考上研究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年,因为听多了励志故事,觉得人活着就应该像乔布斯一样,必须干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所以头脑一发热,就用自己做投资赚到的一百万元开办了一个课后补习机构。可是由于没有经验,初期的摊子铺得太大,又加上招不到足够的学生,以致于每月尽亏损四五万,维持了仅一年时间就关门大吉了。于是乎,而立之年的一次冲动,让我一下由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就在那时,我想起了十年前母亲去世后我把父亲定义为失败者,顿时觉得自己万分幼稚。原以为喝了十几年的墨水,就可以变得不“打牛后半截",到头来一看,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而要迈出与常人不一样的步子,需要承受的风险是何等之大!经历了那次挫折,也让我明白了父亲作为一个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人,刚从死亡线上爬过来之后,立刻能够去养蜜蜂、做林果,是多么的魄力十足!创业失败之后,没过多久,我就下南洋,开始在新加坡打拼。经过两年的奋斗,我又不再为经济发愁,在年,我举行了婚礼,拥抱着心爱的姑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我拜天地的时候,父亲与五十多岁的岳父母坐在一起,在抬头的一瞬间,我突然发现父亲已经非常衰老,和我记忆中的他已是大相径庭。在婚礼结束后,我趁着婚假陪了父亲几天。一次吃晚饭,因为桌上有虾,我就为父亲剥了好几只放在他的碗里,但是他一只没吃就离开了,这让我着实生气,硬把他叫回来吃虾,结果父亲这才告诉我,他牙掉了,没法咀嚼。好奇之下,我让他张嘴给我看看,因为我不信一个六十五岁的人会牙掉完了。可是,当他张嘴的一刹那,却让我热泪盈眶,因为父亲只剩下四颗牙了,那牙况比奶奶八十多岁的情形还糟糕许多。看着我难过的样子,父亲却显得若无其事,平静地安慰我说:“没了牙也没什么关系,我挑软的食物吃,囫囵咽下去就行了。”“爸,你的牙怎么掉成这样,你怎么不告诉我呢?怪不得你瘦成这样!”那一刻我心如刀割。随后,我再没有心思陪爱人游山玩水,而是抓紧时间领了父亲寻找最好的补牙方法。让我欣慰的是,现在的补牙技术相当发达,我们选择的牙医为父亲定制了一幅假牙,然后给他固定在牙龈上,使得他嚼食物时犹如使用真牙一般。婚假结束的时候,我把父亲送回了老家,虽然那次分别之际,老人显得很高兴,但是我的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一遍一遍地研究父亲的一生,这才开始对他一辈子的酸甜苦辣,艰难困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六伏枥老骥酿蜜操旧爱父亲是个没读什么书的人,当然他也吃过很多没读书的亏。记得小时候,父亲曾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说八十年代的时候,家里穷得连头牛都没有,所以每次在庄稼收割之后,必须雇佣村里有骡马的人耕地。有一次,他请了邻村王首柱(化名)耕地之后,由于手头紧,没有立即给人家结账,曾经干过村部文书的王首柱很小心,他虽接受欠账,却让父亲写了借条。过了一段时间,当筹够了钱,父亲就立即给王首柱还了帐。可是,让他预料不到的是,几个月后,王首柱又跟他要账,并出示了父亲写给他的借条。面对明摆的敲诈,父亲很生气,就去找了村主任主持公道,结果马主任只平静地说了句:“有文不斗口!”犹如哑巴吃黄连,父亲只好认栽,给王首柱又付一次钱。而在经营果园的时候,父亲也从来不记账,所以他从来无法准确做预算,导致每当下一年要给果园做投资的时候,他就会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年轻的时候,我常把奶奶的“打牛后半截”和父亲联系起来,觉得他没念过书,自然就没本事。可是当自己有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经验,经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之后,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有些缺点似乎和基因有关,根本无法克服。当对人生有了这些理解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父亲,才发现他其实很了不起,其一生布满了闪光点。尤其在林果业上,父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成就了自己。在探索林果业之初,他本着“请教不为下”的心态,跟着夏无忌学艺,掌握了一手非常扎实的果树修剪和果树栽培技术。不幸的是,恩师后来患了胃癌,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英年早逝。虽然失去了领路人,父亲却并未停下脚步,他通过参加各种地方政府组织的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后来成了全镇林果界的权威,被县委评为林果技术带头人,还荣获了县林业局授予的园艺师称号。在他的影响下,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或大或小的的果园。由于健康问题,父亲已经停止经营果园多年,也无法再为村里人修剪果树,可是村里年轻一代的林果能手基本都做过他的徒弟,要说他给村里的林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绝不为过。现在父亲已经步入古稀多年,本来可以舒服地安享晚年,可是他却根本闲不住,开始大规模养蜜蜂,经过他的悉心照顾,现在家里的蜜蜂已发展到三十多箱。与此同时,若村里有人想养蜂,向他请教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乐呵呵地去帮别人照顾蜜蜂。我曾经试图让他停止养蜜蜂,就劝他:“爸,你都七十多岁了,为什么不享享清福呢?若闲了,就出去逛一逛,找人聊聊天,多舒服啊!你为什么偏要养蜜蜂呢?那玩意不但蛰人,而且产的蜂蜜也卖不了多少钱,你何必费这力气呢?””你放心,儿子,我现在过得很开心,我要养蜜蜂,是因为我爱蜜蜂。”(父亲在介绍他心爱的蜜蜂)两年前过春节,我和父亲团聚了一下,有一天,我在网上读到了一篇有关养蜂的说明文,文章阐述了蜜蜂的主要生活习性,尤其就蜜蜂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彼此之间传递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觉得很有意思,便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获得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不禁得意忘形,便马上有种冲动,想测试一下父亲。于是,我以咨询的方式向他问道:“爸,蜜蜂是如何判断方向?它们那么小,飞到天空迷路了怎么办?”“蜜蜂离开蜂巢之后,飞到空中,它们不会马上离开,而是在空中盘旋定位,然后飞向有蜜源的地方。”“如果一只蜜蜂找到蜜源之后,它怎样把蜜源信息告诉其它的蜜蜂呢?”“找蜜源的蜜蜂叫侦查蜂,当它找到蜜源之后,它会记下蜜源地、太阳与风箱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飞回窝里跳舞画圈,把信息告诉其他工蜂。”“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规律的?”我感到很惊讶。“通过观察发现的,如果是大阴天,天上的太阳位置不明确,蜜蜂就会减少活动量,不去远处采蜜。如果有一天刚开始是大晴天,但是突然天色变暗,或者下起了雨,那么没有来得及回巢里的蜜蜂就有可能迷路。”“原来是这样!”通过那次谈话,我觉得父亲绝对算得上治学严谨,更加不敢小觑这个没读什么书的农民了。以前总以为要获得知识,唯有通过读书,现在才知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我相信如果父亲受过高等教育的话,想必他一定可以发表许多有关种植果树和养蜂的学术论文。老年的父亲最喜欢讨论的话题就是蜜蜂,平时打电话问候他的时候,他最常讲述的就是自己蜜蜂的发展情况,也会提及他如何帮助村里其他养蜜蜂的人家割蜜、安置分家的蜜蜂、给蜜蜂治病,等等,使得我感觉他对养蜂永远都乐此不疲。就是我偶尔回老家一次,父亲也会情不自禁地领着我参观一箱又一箱的蜂巢,分析蜂王的健康情况,介绍蜜蜂的采蜜情况。虽然我除了喜欢吃蜂蜜之外,对蜜蜂其他方面毫无兴趣,可是我还是假装感兴趣的样子,耐心听他讲解,以让老人家开心。久而久之,我每次想起父亲,就会想起蜜蜂,甚至感觉他原本就是一只勤劳的蜜蜂。自从父亲重操旧业,开始养蜂之后,无论是我回老家,还是父亲来看我,他都会为我准备一大罐蜂蜜,我从来都是来者不拒,觉得多多益善,原因是父亲给的蜂蜜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虽然我食用过来自世界各地的蜂蜜产品,可是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和父亲给的蜂蜜一样好吃。细细思索之后,我觉得父亲给的蜂蜜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夹杂一种特殊的成分——父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我上小学时很喜欢的诗句,现在想起来,感觉这句诗就是在描写我敬爱的父亲。而今有了中年人的阅历,我深刻理解到,自己现在之所以能成功在一个国际大城市立足,完全是因为老天垂青,让我遇到了一位有能力、负责任的父亲,是他给了我巨人般的肩膀,使我得以站在其上求发展,这才有了如今的收获。若没有父亲的无私奉献,也许我的一生都会在黄土高坡上度过,从小时候的放羊娃变成一个牧羊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lmglux.com /fzshl/11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