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一波冷空气离去
气温回升的很快
天晴气爽正是出游好时节
然而
安徽省食药监局发布警示
提醒市民外出需要注意两种东西
如果不小心遇到
情况严重者甚至能危及生命
毒蘑菇4月至6月是蘑菇中毒高发季节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日前,省食药监局提醒消费者
千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食药监部门提醒,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帮助,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如: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毒蘑菇虫蚁不食;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食药监部门提醒,各类餐馆、食堂、旅游景区饭店、农家乐等餐饮单位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状,要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同时还应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餐饮单位一旦发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救治患者并及时拨打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蜂蜇伤紧急提醒春暖花开,蜂飞蝶舞
也许,你万万想不到
一向看起来十分温驯的小小采花蜂
也可能带来致命伤害
医生提醒,春夏季是蜂蜇伤的高发季节
据悉,仅安徽中医院
急诊门诊最多一天接诊近10例蜂蜇伤患者
蜂蜇伤轻者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灼热感,也可有水泡、瘀斑、局部淋巴结肿大,数小时至1-2天内症状可自行消失。如果身体被蜂群蜇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晕厥等全身症状。蜂毒过敏者,可引起荨麻疹、鼻炎、唇及眼睑肿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个别严重者可致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昏迷,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如果不小心被马蜂蜇伤,医生提醒应该这样做:
第一,拔除蜜蜂毒刺:首先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刺,因为蜜蜂蜇伤后毒刺易折断在皮内,其它蜂蜇伤一般不折断毒刺,发现后立即小心拔除。方法是由胶布粘贴后揭起或用镊子将刺拔出。黄蜂扎入毒刺一般还附有毒腺囊,不能用镊子夹取,以免挤入毒液而使反应加重,只能用尖细的刀尖或针头挑出毒腺囊及毒刺。
第二,中和毒液:蜜蜂毒液为酸性,可选用肥皂水、5%-10%碳酸氢钠溶液洗敷伤口,在野外也可以考虑用尿液(主要成分为氨水,呈碱性)冲洗伤口。胡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酸性物质如食醋、3%硼酸、1%醋酸等冲洗。
第三,局部疼痛、红肿处理:四肢被蜇伤者应减少活动,局部放置冰袋冷敷,以减少毒素吸收。
全身症状明显或发展迅速的医院救治。尤其是出现全身多处皮疹、呼吸困难、少尿或血尿、意识障碍、心慌胸闷、瘀血瘀斑、黑便等,都是病情凶险的标志,需要及时就医,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或相信民间偏方验方,以免延误病情。
外出游玩如何预防蜂蛰伤?
1.首先要注意预防,离草丛和灌木丛远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
2.发现蜂巢应绕行,不要过于"亲近"。
3.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4.如果误惹了蜂群,而招致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5.为减轻肿痛,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医院处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