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急提醒省食药监局紧急提醒疱疹病又到

随着天气慢慢转暖,

多种疾病进入高发期。

日前,省食药监局发布消费警示,

提醒消费者要高度警惕,

下面这些情况严重者甚至能危及生命。

春季防范之一:毒蘑菇

4月至6月是蘑菇中毒高发季节,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日前,省食药监局提醒消费者

千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毒蘑菇又称毒蕈,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有10余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鹅膏菌毒蘑菇等,毒蘑菇多生长在潮湿低洼、阴凉的地方,外观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不易区别。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者可死亡,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食药监部门提醒,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帮助,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如: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毒蘑菇虫蚁不食;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食药监部门提醒,各类餐馆、食堂、旅游景区饭店、农家乐等餐饮单位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状,要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同时还应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餐饮单位一旦发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救治患者并及时拨打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春季防范之二:蜂蛰伤紧急提醒

春暖花开,蜂飞蝶舞。

也许,你万万想不到,

一向看起来十分温驯的小小采花蜂,

也可能带来致命伤害。

医生提醒,春夏季是蜂蜇伤的高发季节,

据悉,仅安徽中医院,

急诊门诊最多一天接诊近10例蜂蜇伤患者。

近日,合肥一名9岁的小女孩在老师的陪同下到安徽中医院急诊门诊就诊,小女孩颈部红肿,疼得她泪流满面。据老师介绍,女孩在春游时被蜂蜇伤颈部,医院,均称无特效药物治疗,最后听说安徽中医院有自制中药专门治疗毒虫毒蛇咬伤,特来就诊。

据了解,安徽中医院急诊科每年接诊蜂蜇伤患者三四百例,春夏季节为蜂蜇伤的高发期,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都能遇到被蜜蜂、马蜂蛰伤的患者。该院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蜂蜇伤的完整体系,近年来自制的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功效中药配方外敷患处,疗效显著。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称黄蜂或马蜂)、蜜蜂、蚁蜂、细腰蜂及丸蜂等,其中胡蜂和蜜蜂最为常见。蜜蜂蜂尾均有刺器,黄蜂蜂尾有刺器和毒腺。此外黄蜂常巢穴栖居于山林树丛中、山洞里或家庭居室窗外房檐下,喜欢群居,往往集体飞翔,如在有蜂栖息的山区树林行走、劳动或戏弄蜂巢时,黄蜂常蜂拥而上,蜇伤露出部位的皮肤。

蜂蜇伤轻者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灼热感,也可有水泡、瘀斑、局部淋巴结肿大,数小时至1-2天内症状可自行消失。如果身体被蜂群蜇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晕厥等全身症状。蜂毒过敏者,可引起荨麻疹、鼻炎、唇及眼睑肿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个别严重者可致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昏迷,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日前,崂山护林员被蜇了一下,直接休克了!3月24日下午,护林员刘师傅在崂山棋盘石明道观附近被野蜂蜇伤,由于伤口位于太阳穴附近,伤者出现了昏迷。

▲救援人员抬着伤者下山。

被蜂蜇伤该如何处理?

安徽中医院急诊内科医生汪四海提醒:

第一,拔除蜜蜂毒刺:首先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刺,因为蜜蜂蜇伤后毒刺易折断在皮内,其它蜂蜇伤一般不折断毒刺,发现后立即小心拔除。方法是由胶布粘贴后揭起或用镊子将刺拔出。黄蜂扎入毒刺一般还附有毒腺囊,不能用镊子夹取,以免挤入毒液而使反应加重,只能用尖细的刀尖或针头挑出毒腺囊及毒刺。

第二,中和毒液:蜜蜂毒液为酸性,可选用肥皂水、5%-10%碳酸氢钠溶液洗敷伤口,在野外也可以考虑用尿液(主要成分为氨水,呈碱性)冲洗伤口。胡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酸性物质如食醋、3%硼酸、1%醋酸等冲洗。

第三,局部疼痛、红肿处理:四肢被蜇伤者应减少活动,局部放置冰袋冷敷,以减少毒素吸收。

全身症状明显或发展迅速的医院救治。尤其是出现全身多处皮疹、呼吸困难、少尿或血尿、意识障碍、心慌胸闷、瘀血瘀斑、黑便等,都是病情凶险的标志,需要及时就医,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或相信民间偏方验方,以免延误病情。

外出游玩如何预防蜂蛰伤?

1.首先要注意预防,离草丛和灌木丛远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

2.发现蜂巢应绕行,不要过于"亲近"。

3.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4.如果误惹了蜂群,而招致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5.为减轻肿痛,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医院处理。

春季防范之三:带状疱疹

最近,有一张照片在医生圈子里火了。▽

你猜这是在干嘛?

原来在这位病人听信了所谓的“土方子”去治疗“蛇缠腰”,说是只要用墨水画东西就能斩断这条盘在腰上的“蛇”,结果,“蛇”没斩断,病症却愈发严重,最后疼痒难耐,医院寻求正规治疗。

春季,这种病又到了高发期

土话说的“蛇缠”,其实就是带状疱疹。

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对此病毒没有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会发生水痘,而对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就会发生带状疱疹。

要注意的是,带状疱疹具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要注意通风空气流通。这类病毒在春秋季节处于活跃状态,一旦人体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发生病症。

最近,医院的皮肤科,就有不少人因为带状疱疹前来看病。

皮肤科医生晏进告诉记者,一天接到10个皮肤病患者,里面就有四五人得的是带状疱疹。“其实很多人对带状疱疹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蛇缠’一圈就会死亡,用土办法‘斩一斩就能治好’,其实一旦患上带状疱疹,最好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就医!”

在看病的过程中,晏医生遇到过许多在发病部位涂抹墨水的病人,“现在还是有不少人相信这样的办法,也因为是没有正确认识这类疾病,医院看病时,其实是有点晚了。”

网络图

这里,晏医生还向记者科普了民间对于带状疱疹的误区,一起来看一下——

误区一

得了“蛇缠”,缠一圈会死人

“‘蛇缠’盘一圈,接起来就要死人的。”这可以说记者从老人那边听得比较多的话了。然而这并没有科学依据。

“带状疱疹发作时,并不仅限于腰部,它会根据神经走向发病,腰部只是常见的位置,沿神经分布,成带状。”晏医生说。

其实带状疱疹是全身都会发作,一些重要部位发生带状疱疹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甚至失明。

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误区二

只要用墨水‘斩一斩’就能祛病。

许多人因为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不全面,容易听信民间的“秘方”,墨水治疗、涂泥巴……

其实在一些地方,有用墨水画在疱疹处治病的说法,“以前治疗带状疱疹时采用京墨确实有一定效果,这种墨水里有矿物质等物质,然而现在的墨水没有这种疗效,而且未经过消毒处理容易感染,是不可取的。”

一旦刺破水疱,极容易感染。尤其是老年人相对免疫力比较差,拖得越久越容易发生并发症、后遗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神经痛,这是病毒侵犯神经引起的疾病,会引起神经的刺痛,如果没能及时治疗,这种神经痛就会转变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到了这时,疼痛还会加剧,恢复时间更长,也有病人痛得转去疼痛科治疗的。”

晏医生告诉记者,“一发现带状疱疹,要采取及时正规的治疗,医院治疗。因为带状疱疹比较难判断,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发现病症的3天内。”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科学认识带状疱疹增强免疫力

这段时间,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正处于活跃期,如何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免疲劳,增强身体免疫力。

其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一直在体内潜伏,等你疲劳、免疫力下降时,就会发病。

“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要注意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不要嗜酒。”晏医生说。

万一带状疱疹发病,要引起重视,但也不要恐慌,只要及时治疗,2~3周内的病程也能治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带状疱疹和水痘是有区别的,发过之后不像水痘会有完全免疫力,万一反复发作,要引起足够重视。

来源:合肥在线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lmglux.com /fzscs/7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