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践
一、选穴原则
(一)舍症求穴
在四诊切背法中已经说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约有半数在背部能出现压痛反应。因之无论症状表现如何,直对这种反应穴进行灸治,均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这虽不是针对症状的对症取穴法,实际上则是真正的对症取穴法。因为某一疾病所出现的病理反应,也是这一疾病的见症,通过压痛反应的见证,再消除另外一些见证,乃是最好的对症取穴方法。
(二)因症选穴
这是离开不了传统的对症取穴规律,范围比较广泛的对症取穴法。在此次所应用过并已取得成效与体会的穴组、分述于下:
1.头痛发热合并颜面潮红或青紫浮肿,以及球结膜充血等症,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必见的症状,大椎或再加大椎左右上下各一寸(简称大椎五针),火针代灸,乃是祛风解表、泄热止头痛的首选穴组。再随宜加用手足阳明,太阳、风池诸穴,在发热期与阳气怫郁,腠理不宣阶段,自属适宜。三棱针点刺手足诸井亦有泄热解表之功,并可防止热毒入营。
2.偏身浮肿作胀,口唇肥厚,舌胖,苔秽腻,关节疼痛,全身沉重,四肢不举,是早中期湿浊内阻,水气不化时的主要体征。常取中脘、脾俞以宽中化浊,四渎、阴陵以利湿行水。前后上下同用,较之单用为好。
3.腰痛是肾脏受损的主要体征,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中医的瘟疫症中也有“腰痛如被杖”的症候,可见出血热与瘟疫的关系密切。灸法的作用不仅在于缓解症状,主要乃是改善与维护肾功能。腰痛停止以后,少尿症状就很快得到改善或是就不再发生。常用穴组是阴交四针(即阴交、命门、左右肾俞),火针代灸,能立即止痛,效果接近%,是最有效的穴组之一。阴交、命门前后相对,是属于“偶刺”法的应用。再配合左右肾俞,对各类腰痛均有效。
4.轻微咳嗽再合并有头痛发热,常易误诊为伤风感冒,单取大椎或大椎五针,再加风门、肺俞,在轻型病例极易收效。严重病例、咳喘气急或泡沫血痰、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当取用膈俞、血愁,以降气止血。膏肓、肺俞、至阳等穴皆不可缺少。用三里以引气下行,亦为必要。
5.上消化道症状如干呕、痞满、胀闷、厌食与食入即吐等症,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早中期常与发热浮肿等同时并存或单独出现。三脘加左右梁门,再随宜选加手足三里,是宽中快膈,止呕进食的首选穴组。
6.烦躁不宁或眼睑不开昏沉思睡,常见于湿浊内阻,热毒入营与心阳不振之低血压休克期,亦见于阴亏水涸之少尿期。前者可轮用巨阙、至阳,以强心复脉,阴交四针以养阴护肾,亦可用百会五针以醒脑安神,心俞、肾俞以交泰水火。大钟、通里亦有交通心肾,调燮阴阳之功。
7.语言无序,谵妄昏迷,烦躁发狂,惊悸抽搐,多见于邪入心包,阴亏水涸之少尿期,除百会五针,阴交四针以醒脑养阴外,三棱点刺手足指尖出血,以泄入营之热毒,或再加关冲窍阴,以熄少阳之风火,对于平息症状,每收显效。
8.失眠烦躁,低热不退,纳差,在中后期为多见。取百会、大椎以安神徹热,中脘三里以和胃宽中,可以有助。
9.腹部膨满与少腹胀痛,或合并便血,以及似痢非痢,泄泻便频,肛门堕胀等症。中脘、下脘、水分、阴交、腹中行诸穴,以及天枢、水道、手足三里等,也是常用穴组之一。
10.小便黄赤短少,尿血、尿道刺痛,以中期热毒入营时为多见,除以阴交四针为常用外,特以列缺与照海,对消除尿道刺痛更为有效。虽不用照海,单用列缺,效果亦极明显。
11.鼻血、牙龈出血,以及内脏腔道出血等,取膈俞以泻热清营,兼以强心,用血愁以止血养阴,兼以护肾。在上肢可配尺泽、鱼际;在下肢可配血海、三阴交。在清金培土的基础上发挥其泄热止血的作用。
12.口渴口苦,唇焦咽燥,胸中烦热,在中后期为常见和必见。用阳陵或阳陵三针(阳陵留针,先点刺足中趾尖,再点刺手中指尖)以清营生津,舒肝利胆(按照手足应称的关系足中趾尖应为肝之井穴大敦),具有显效和特效。常在入针后,症状即可缓解和消失。液门、清冷渊、消泺,以及阳辅、丘墟亦可入选。于义亦同。取用三椎下间以泄胸中之热,在《素向·刺热论》早有记载,取用亦效。
13.局部红肿青紫,硬结肿痛,在病程之中后期,因经脉阻滞,湿热蓄积,可出现于身体之许多部位,特别在耳前后常可出现。并常引起化脓。除针对全身情况采用相应穴组外,局部火针代灸,用于消肿散结,实非任何药物可比拟。
14.大便不通,支沟与照海是传统穴组,用之有效。
15.常有全身症状均皆消除,惟舌苔秽浊灰暗久久不退,食欲迟不恢复,三脘脾胃俞与手足阳明诸穴,虽为常规穴组,但效果有时却很迟缓。如有此种情况出现,应考虑投以理气宽中,化浊醒脾方剂,不应偏重于灸而忽视药物的作用。
16.在所遇8例呃逆患者中,取用攒竹与膈俞,亦可有效。而内关与公孙,上下同取,针刺或点灸,效果较佳。
二、施灸方法
(一)灸架熏灸法
根据辨症原则,取用相应孔穴,一般均以一穴为准,不超过两穴,对需要反复和持续施灸的病人特别相宜。可以嘱咐病人家属协助日夜施灸,每次施灸时间至少为1.5~2小时,时间太短,效果不佳。作用虽较火针代灸为缓慢,但方法简便,刺激温和,是灸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灸架结构图见第五章。
1.使用方法:选定部位(头面四肢躯干全身各处均可选用)必须首先系好橡皮带(双股);
将艾条点燃插入顶管中,不能过松过紧,以上下可以自由移动为准,再将“灸架”罩在穴位上;
将双股橡皮带分开,固定在灸架两边的底袢上,即可附贴牢固而不脱落;
升降艾条调节火力,以微熨而不疼痛为适中,火力过小,效果不佳;
经常吹去或弹掉艾条上的灰烬并保持灸架清洁;
灸治完毕后,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2.灸架熏灸法有八大优点:避免手持,解放人力;热力均衡,调节随意;位置稳定,作用集中;提高灸效,易见感传;体位自由,安全舒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解除疾苦,医疗亟需;强身保健,家庭良友。
(二)周氏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法
这是在古代内府雷火针、观音救苦针、阴症败毒针以及阳燧锭等法基础上,选用舒筋通络,活血行瘀,祛风解毒,镇痛消炎等20余味名贵中药与浸膏等压缩成笔状外形,再点燃使用。为了增加药效,保护皮肤,配有专用药纸,与药笔配套使用。使点灸处皮肤不变色、不起泡。约有10%的病人,口中还能呼出药物的气味。保持干燥,不能受潮。
1.使用方法:用酒精灯或打火机将药笔点燃,将药纸平铺在穴位上(药面朝下),不能与皮肤存有问隙;
将药笔隔纸对穴位进行点灼,有虫咬样轻微疼痛。避免将药纸烧穿,造成烫伤;
手法宜轻重适中,手法过轻达不到治疗要求,太重可出现水泡(但无碍、而且可增强疗效);
可在点灸后立即少量搽一点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不但可以防止起泡,而且也可防止灸后l~2日所出现之褐色瘢痕(这样瘢痕虽不加处理,亦很快自行地脱落、不留遗迹);
点灸完毕,将药笔插入所附之玻璃管中灭火。
2.取穴要求灵活多变,常用者有以下数法:穴灸:对准孔穴中心及周围快速点灸5~7下,不宜重叠,可呈梅花彤;
片灸:是针对某一患病之局部进行片状点灸,范围以患处大小而定;
围灸:是在患处周围进行点灸,如同在患处周围加贴围药,使患部渐渐缩小;
条灸:根据经络分布与走向,进行条状点灸,以达到疏通经络的要求。
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时进行。以就近或局部取穴、配合循经或远道取穴更为合适。特以双耳尖这一经外奇穴,对多种病症均可有效,是应用本法的常规穴。
3.十大特点:先进简便。在目前的各种灸法中,均无类似的方法与报导,是属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使用时,一次操作大多在l~2分钟内完成,故称此种方法为“快速点灸法”。凡是具有针灸临床经验者,稍为练习,即可应用。
收效快速。一般均在1分钟左右生效,特以痛症更是如此。有效率可高达95%以上。对于节约时间来说,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这是目前其他各种针灸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安全稳妥。目前在针灸临床上,多以针刺为主,为了防止感染,对于针具及皮肤的消毒要求均较高。尽管如此,交叉感染还是时有发生。而在采用“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时,既不破皮,更不入肉,每支药笔所附药纸每人可以更换,更无互相感染机会。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绝对稳妥,不会招致任何事故的发生。
基本无痛。不论是直接灸,隔物灸或何种针法,疼痛都是难免的,而快速点灸,则仅有虫咬样轻微痛感,对于老弱妇孺、格外相宜。
选穴灵活。根据当时收效的快慢以及有效或无效,可以随时增加或改变穴组,少者可以2~3穴,多者可达数十穴,灵活多变,直至收效为止。
微烟芬芳。由艾灸烟尘所造成的室内污染,这是目前推广灸法的一大障碍,在应用“万应点灸笔”时,烟雾极其稀薄,而且气味芬芳,对室内空气消毒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用积累。绝大多数病例经过点灸治疗均是在1~2分钟内可以立即使症状缓解与消失,有效时间可以维持6~8小时或更长,也有一次而愈不再复发者,但多数症状可以回升,故必须连续按时施治,不能间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回升的情况亦逐步减轻,疗效亦趋于巩固。特以病情愈急,则效果愈佳,疗程愈短。对老年慢性病则疗程较长,效果较之急性病亦略逊。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将这一情况向病人说明,以免对这一疗法发生怀疑。
用途广泛。既为城乡各个大小医疗单位所必须,也是家庭与个人、居家与旅行的良友。
携带方便。全部工具仅需药笔数支,打火机1只而已。
用量节省。每支药笔可以应用10~15人次,如与目前药品价格昂贵的情况相比,更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4.适应范围:凡属针灸的适应症也属本法的适应症,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多种病症均皆相宜。特别是对各种痛症与炎症收效更为迅速奇特。取穴原则,一般均是单穴单用,双穴用双。以1日2次为最好。依次分述于下:各种痛症:例如全头病或前头痛。就近取穴以百会、耳尖、风池、太阳、头维等穴为主;远道取穴以至阳、涌泉、合谷、太冲等穴为主;偏头痛近取以耳尖、风池、太阳等穴为主;远取以窍阴、丘墟、关冲等穴为主。
胃脘痛,近取以上脘、中脘、梁门、胃俞等穴为主;远取以耳尖、合谷、手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
肠绞痛,近取以天枢、水分、阴交、命门、肾俞等穴为主;远取以耳尖、合谷、太冲、手足三里等穴为主。
肾绞痛,近取以京门、天枢、肾俞、命门等穴为主;远取以耳尖、涌泉、复溜、阴谷、列缺等穴为主。
腰痛,近取以局部片灸与腰椎夹脊为主;远取以耳尖、阴交、后溪、申脉等穴为主。
肋间神经痛:近取以沿肋间神经条灸为主;远取以耳尖、支沟、丘墟等穴为主。
多种急性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如急性结合膜炎、腮腺炎、扁桃体炎,各种疖肿,以及蜂窠组织炎等,其效果确可超出各种抗菌素之上。对头面部各种炎症,远道取穴以耳尖、合谷、少商等穴为主;局部以患处周围及直取患处为主。躯干及四肢炎症远道取穴仍以耳尖为主;局部则以片灸或围灸为主。
各种软组织损伤:如扭挫与撞击伤等所致之局部肿胀,皮下青紫与运动受限等,远道以双耳尖为主,局部采用片灸,当时生效,每日1~2次。轻者1~2次可愈,重者亦不超过3~5次。
发热及热性传染病。退热以取用大椎穴为最好,其余可按症取穴。本法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中,与他种灸法互相配合,更独具特色。
心血管疾病:对高血压效果最好,取穴以风池、耳尖、阳陵、三里(均双),每可立使收缩压下降20~30,舒张压下降10—15毫米汞住,且较稳定。对低血压之虚脱,休克,以及心律不齐等,取用耳尖、心俞、巨阙、阴郄、涌泉等穴,亦可立即收效。
胃肠病:特以急性吐泻,小儿腹泻与菌痢等最为有效,取穴以耳尖、水分、阴交、左右天枢、命门与肾俞等穴为主。有效率基本为%。
肝病:对急慢性肝炎及肝区疼痛均可有效,不仅可使肝痛当即缓解,而且经过10多次治疗后,肝功能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正常。常用穴组以腹背相应诸穴如日月、期门、章门、肝俞、胆俞等,于足十指尖可参伍应用。
呼吸系疾病:如上感咳嗽发热,急性气管炎等,取穴以大椎、风门、肺俞、膏肓等穴为好。对老年慢性咳喘,如能坚持治疗,效果亦佳。
泌尿生殖系病:如睾丸炎、尿道炎、痛经、尿潴留等。取穴:列缺、于足中指尖、下腹中行诸穴,以及命门、肾俞与八髎等,均可立收显效。
其他:如带状泡疹,与肋问神经痛同治;甲状腺肿大与颈淋巴结核以肩片及局部围灸为主;外伤感染与疖肿同治。其他适应症尚多,可以类推,不逐一列举。
(三)火针代灸法
火针常被看成是难以使人接受的野蛮手段,故目前的应用范围已越来越窄。由于我们所采用火针方法,与传统的火针不大一样,功效显著,痛苦轻微,故能为多数患者所接受。此次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就是以火针代灸为主,而火针在我院也是常规的方法之一。
工具:血管钳1把,酒精灯1只,办公用大头针数枚。
操作:取血管钳夹住大头针中间稍偏向上方,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相应孔穴,垂直刺入1毫米左右,以针下冒出白烟且能嗅到轻微的肉香为最佳,一刺即去。对同一孔穴可点刺3—5下,要稍有间隔,不宜重叠。对顽固与剧烈之疼痛,刺入后可按压不动,停留5—10秒钟左右,此时也可出现感传现象。
优点:皮肤与工具均无消毒要求,针孔的焦痂亦可阻止感染;由火针所造成的针孔有如直接灸的灸疮,一时不易愈合,效果可以延长,具有针与灸的双重作用,故称为“火针代灸”;刺入浅表,不会伤及深部组织,不会发生任何医疗事故;操作与工具均极简单,一看就会(工具与操作方法正在改进中)。
注意事项:避开可见之浅静脉,以防出血;针体必须烧红,可以减痛或微痛,不然疼痛增加且无效;头皮痛觉迟钝故在头部取穴最为相宜。手足末稍不宜应用,其他部位均可选择。
三、配合挑刮
流行性出血热既是属于瘟痧与疫疹的范畴,则流传在民间用之有效的“刮痧疗法”,自然就不应废弃。特别是在早期发热阶段。以及对许多发热病症、效果确属显著,工具以牛角或象牙为好,亦可就地取材,如瓷汤匙、酒盏,以及其他边缘较厚、光滑完整不锋利的各种质地坚硬的用具均可取用。刮治部位以脊柱两侧肌肉丰厚处最为适宜,后脑、肘弯、膝弯以及左右肋间(沿肋骨刮之)亦可。左手固定患者肢体,右手用刮具自上向下反复刮之。顺序不可颠倒。用力宜均匀,不宜过大过猛。以免发生剧痛与刮破皮肤。刮具及皮肤上均宜涂少许润滑剂。或不断蘸水湿润。刮至有大片紫红色出血点,病人感到轻松时为止。
刮法不仅对发热病为有效,在慢性病如关节疼痛,胃肠功能紊乱,心绞痛,以及咳喘等症,均可有效。主要是使毛细血管破裂,发生大片之皮下点状出血,通过与之相关的许多因素,达到平衡与凋节的治疗作用。从广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放血或出血疗法,因而与之相应的也就有另一种“挑痧”疗法。
挑治的部位除在头部宜慎用与少用外,和刮法一样,也是以背部最为相宜。胸腹,腰骶及四肢等处均可入选。直对病理反应点挑治更多良效。直对患处挑刺,则应谨慎从事。
流行性出血热既宜于刮法之皮下大面积的点状出血,自然也宜于皮外着重一点的点状出血。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不多。最近收到江西省进贤县张幼玲同志来信,介绍当地应用挑治疗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具体操作如下:
工具:三棱针或不锈钢粗针,酒精棉球,乾敷料。
取穴:下廉泉(天突穴上一寸,喉结下方凹陷处,正坐仰头取之);巨阙;下命门(第三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方法:前取仰卧位,后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掐起穴处皮肤,右手持针横行挑破皮肤及皮下组织0.2~0.3厘米,然后再深入向下挑断皮下纤维,将白色纤维状物挑断,可挑出十多条。左手要掐紧,可减轻疼痛,再行双手齐压出血约0.1~0.2毫升,干敷料覆盖即可。挑治的顺序是先挑巨阙,次挑下命门,再挑下廉泉。挑后忌辛辣生冷等食物。术后加强护理及休息。可隔日施术1次,一般不超过6次。再次施术时在原穴之周围即可,颈部不挑第2次。巨阙与下命门可重复应用。
据云: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期,疗效最为明显,挑后10~15分钟,患者自觉全身舒适,热势也逐渐下降。确有针到病除之效,也有仅施术1次各项症状即可使控制与消失者。如病性重、病期长,可同时采用中药综合辨症施治而相得益彰。
上述的方法,虽然临床资料及诊断依据均不齐全,但亦可供参考。可见中国医药这一伟大宝库对许多凶险的病症简易有效的方法尚多,灸法仅是其中之一而已。
四、临床观察
(一)病例来源
医院传染科—年住院患者中有选择的病例为对象,前后共例。
(二)临床资料
年79例。男54例,女25例。20岁以下11例,20~40岁41例,41~50岁10例,51岁以上11例。病程,1~4天54例,5~10天25例。
年例。男75例,女31例。年龄范围,9—6l岁,以20~40岁者为最多,占54%,20岁以下占15%,50岁以上占31%。
年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32岁16例,35~42岁4例。
(三)诊断依据
按照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科研座谈会七项标准(流行病学资料;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中毒症;渗出体征;肾脏损害;血像;典型经过为依据),结合本地及邻县情况与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为三疼(头疼、腰疼、眼眶疼)、三红(面红、眼红、颈红),皮肤粘膜出血,颜面特以眼眶浮肿及全身轻度肿胀,蛋白尿(表现为进行性的,即上午为(一),下午为(±)(+),红白细胞及管型,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及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以5天内为早期。同时作血清免疫IgG检测,诊断明确者。
(四)治疗方案
年方案。中西结合,相互补充,灸药兼施,齐头并进。我们应用灸法对本病的治疗乃是一种大胆的新的尝试,因此第一步只能在西医的退热,升压、抗休克、利尿、扩容和纠正酸中毒等常规方法的同时,应用灸法对症治疗作为配合,用两条腿走路,以补单纯西医疗法之不足。
年方案。分组施治,彼此对照,慎密观察,确定灸效。根据这一原则,分为三组:西医组,即仍以西医的各种常规疗法为主,不配合灸与针或中药方剂;中西结合组,即西医的常规和灸法同时应用。这也是年对本病洽疗方法的再次观察和验证;灸法组,以熏灸,火针代灸与点灸法为主,对退热、升压、利尿与激素等西药一律小用。在病程后期,适当配合中药方剂,以养阴培元,促进体力恢复。
(五)疗效标准
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饮食恢复,尿蛋白(一),其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者为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但仍有食欲不振,尿蛋白(±),其他检查均接近正常而出院者为佳效。经过连续施灸,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又加用西药而最后死亡者,为无效。
(六)治疗结果
年79例疗效总结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无效
有效率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79
56
70.86
21
26.58
2
2.53
77
97.47
年例各组对照分析与各组病情比较。病人由于发病至入院时间不一,其病情不同。现将3组病例按入院时病情的轻、重、危症分析统计如下表。
各组病情统计
分组
总病例数
轻
重
危
F
西医组
40
11
19
10
P0.05
中西组
33
10
14
9
灸法组
33
8
16
9
合计
lOO
29
49
29
由表可见,入院病例以重症为主占46%。轻、危症各占27%。各组轻、重、危症比例相近,经F检验表明组间病情无湿著差异P0.05,说明分组方法合理,其治疗结果有可比性。
各组发热期疗效比较。以入院病人体温在38℃以上者,经各组治疗后之退热人数统计如下表。
各组退热疗效比较
分组
病例数
发热总天数
平均退热天数
西医组
33
3.55
中西组
19
65
3.42
灸法组
21
51
2.43
经统计在发热期,西医组与中西结合组退热疗效相近P0.05。灸法组与西医组退热天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灸法退热疗效优于前两组。凡热度愈高用火针代灸其退热作用愈快,针后常可在1分钟左右热势即被控制,下降1~1.5℃,再渐次缓懈而回升者亦少,经比较在发热波动期各组效果无明显差异。
各组抗休克升压疗效比较。低血压与休克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重要表现。、现择其血压在90~70/60~40mmHg者列为低血压范畴,各组升压稳定至正常时间见下表。
各组升压抗休克疗效比较
分组
病例数
总天数
平均天数
西医组
11
35
3.18
中西组
16
39
2.44
灸法组
16
33
2.06
经统计分析表明,灸法组升压至正常血压天数最快,与西医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中西结合组也比单纯西医组时间短,各组均有l~2例休克病人,经采用不同方法抢救均很快控制险情未发生死亡。有资料认为低血压与休克期时间,在本病一般为l~3天,认为血压轻度降低时其维持时间亦短。经临床观察表明,在血压轻度降低者其持续时间反而较长,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最迟可达5~6天,一般也在2~3天。如血压急剧下降至“O”时,其上升反而快,经治疗,常在1小时内或稍长即可升至低血压水平。
各组对尿少尿闭疗效的比较。尿少尿闭是本病一个阶段程度略有差异的两种严重表现,多由尿少衍变为尿闭,再由尿少而恢复。腰痛是肾脏受损的主要体症之一,在早期腰疼者,阴交四针(火针代灸)具有奇效与速效。火针功效优于熏灸,常可针入痛止,效果亦较巩固。迨至晚期腰疼尿少尿闭出现者,此时熏灸阴交、涌泉优于火针,现以各组对少尿期恢复至正常尿量时间比较如下表。
各组对少尿期疗效比较
分组
病例数
总天数
平均天数
西医组
27
87
3.22
中西组
28
57
2.04
灸法组
23
45
1.99
经统计学处理表明,灸法和中西医结合组对少尿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的对症治疗,PO.01,有非常显著差异。而灸法与中西组之间PO.05,表明这两组效果相近。西医组有2例病人少尿尿闭治疗无效死亡,而灸法有3例病人尿闭经灸治痊愈,无一例死亡。
各组对尿蛋白转阴疗效的比较。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肾脏是受害最早也是最重的器官。尿蛋白的变化则是肾机能变化明显而易检测的指标之一,现以各组尿蛋白转阴天数统计如下表。
各组尿蛋白转阴时间比较
分组
病例数
总天数
平均天数
西医组
38
8.05
中西组
32
6.56
灸法组
32
6.34
由表可见,中西结合组和灸法组尿蛋白转阴天数均少于西医治疗组,PO.05,有显著差异,表明这两组疗效优于西医组,而这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O.05。
各组住院天数及总疗效比较。各组病例经西医对症治疗,中西结合及灸法治疗,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食欲恢复、精神状况良好、蛋白转阴者为痊愈。西医组痊愈38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95%,中西结合组和灸法组痊愈数同为32例,各死亡1例,有效率97%,其死因均在主要病情已解除或消失,最后出现新的病征而死亡。各组住院天数比较如下表。
各组住院天数比较
分组
病例数
总天数
平均天数
西医组
38
12.52
中西组
32
10.75
灸法组
32
10.28
由表可见,灸法组和中西结合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西医对照组。经F检测表明PO.05,有显著差异,而灸法组和中西结合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O.05。
综合各组对本病退热、抗休克和防治肾功能损害等多方面比较结果,证明灸法和中西医综合治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年20例治疗结果如下表。
年20例治疗结果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无效
有效率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20
16
80
4
20
20
以上连续3年对流行性出血热这一严重的发热性传染病的临床观察,以铁的事实证明,“热症贵灸”的实用价值与巨大意义,为灸法的适应症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