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被称为“好人法”的条例明确规定,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但同时也有人担心,完全免责条款可能鼓励一些不懂急救者好心办坏事。大力普及急救技能培训由此成为最关键、最可行、也最迫切的解决之道。
我市居民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如何?据此,市医疗急救中心相关科室专门开展了一项小型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人面对需要急救的情况时过于依赖院前急救。
超6成有学习的想法
但未付诸实践
本次不定向调查参与者包括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人等,其中年龄在7-18岁的占72.96%,19-28岁的占23.27%。
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秦国良介绍,根据调查结果,近9成被调查者表示渴望了解急救常识、学会自救互救技能,但曾接受过有关急救知识及技巧培训的仅占10%。“多数人有学习了解急救常识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践,这个比例超过60%;而真正主动系统去学习的不足30%。”
因而,有20.75%的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自己的急救知识掌握得较差,66.04%觉得一般,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好甚至是非常好的只分别占5.03%、8.18%。
调查显示,人们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比较多元,网络、电视、书刊、急救知识培训讲座等都是普及急救知识的主要媒介,重要性不相上下。
依赖院前急救
自己没信心做好
人们都知道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认同它紧要时刻能救人一命、更好地保障亲朋的生命安全、紧要时刻救己一命,同时提高伤病人救活的几率。多达66%的被调查者曾经遇到过身边亲朋遭遇紧急情况,但自己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简单的急救措施为正规救治争取时间,并为此而感到苦恼。
“从急救角度看,求助者打完电话,应该边等待边做适当的现场急救。因为疾病突发后3-5分钟是急救的黄金时间,也是急救医生赶往现场的‘抢救空档期’。但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市民对院前急救还是比较依赖。”秦国良说,调查显示,面对突然出现的需要急救的情况,64.15%的人第一反应是呼叫,只有11.95%表示会观察病情并采取简单急救措施。并且绝大多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害怕,忘记要做些什么”,甚至有超过1/10的人觉得自己“没学过急救,躲得越远越好或假装不知道”。即便是学过急救的人,“有信心做好”的也只占8.81%。
8个常见急救知识
知晓率无一超80%
在鱼刺卡喉、鼻出血、中暑、烧烫伤、毒蛇咬伤、心肺复苏、脚扭伤、蜂蛰伤等8个常见急救知识中,没有一个知晓率超过80%。知晓率最高的是中暑,为77.99%,其次是烧烫伤、脚扭伤;最低的是蜂蛰伤,为28.93%。
“调查显示常见误区不少。”秦国良说,比如鼻出血时该怎么做?42.77%的人选出了正确答案“将湿冷毛巾敷前额或鼻梁处”,但相同比例的人选择了“头向后仰”,生活中确实常有人这么做,实际上却是错误的。
“鼻出血急救的要点是不让血液倒流影响呼吸。”急救医生陈康介绍,当鼻出血时,如果不让血液排出或停止,而是流入消化道或呼吸道,很容易对胃肠道刺激并影响呼吸,特别是流血量较大时,仰头、捏住鼻孔等很容易呛到自己,甚至有窒息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头部直立或稍稍向前倾斜,用毛巾冷敷前额或鼻梁处,按压鼻腔。”
此外,根据调查,在心肺复苏、骨折、溺水、气道梗塞、猝死、昏迷、急性中毒、中暑、烧伤等急救知识中,市民最想掌握的是心肺复苏,其次是中暑、溺水、烧伤。
陈康说,心肺复苏的第一步是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做法是双手交叉互扣,伸直双臂,肘关节不要弯曲,用双肩向下压形成压力,频率为每分钟至少次。对小于1岁的婴儿,胸外按压的部位应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向下一指处,用中、食两个指头进行,每分钟次,下压至1-2厘米。”
“进行了胸外按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这时需要施救人员打开患者气道。可以用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使其偏向一侧。”陈康说。接着进行人工呼吸。一般连续按压心脏30次后,人工呼吸2次。
多种形式的急救常识
培训逐步推开
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
对此,急救中心党支部书记董健介绍,多种形式的急救常识培训已经在逐步推开。“比如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和市科协合作科普月活动,以科普旅游的形式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在互动中提升市民急救素养。另外,我们配合市总工会,服务市重点工程,保障安居工程、地铁建设工程等安全生产,开展了多项急救培训。”
“今后,还将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等各级各类人群广泛开展急救培训,尤其要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青壮年、中老年等重点人群普及心肺复苏等必备急救技能。”董健说。
她同时呼吁普及AED在公共场所的覆盖面。AED是一种类似“傻瓜相机”的自动除颤仪,没有急救知识的普通人只需经过30分钟培训即可学会使用,简单的操作就能使复苏成功率提高2-3倍,生存率提高49%。《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已经明确规定,今后在上海轨交站点和机场等交通枢纽、学校、体育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必须配备急救器械,以推动公共场所AED普及应用,从而提高猝死救治率。
据介绍,市医疗急救中心于年成立“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后陆续增添市科普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交通事故医疗急救培训基地,常年开展志愿培训服务。社会各阶层人士团体(以30-50人为宜)如有培训意向,可事先与该中心宣传教育科预约联系,预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