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牙的缘故,我近来的生活习惯,有不少改变:早晚刷牙均不少于2分钟。电动牙刷默认是2分钟时间,我以前嫌麻烦,所以会手工停掉,现在不会,按照Bass刷牙法,刷足2分钟,完成后真是感觉特别好。不只是饭后漱口,吃完东西或者喝完咖啡后就会漱口。所以近来漱口水(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漱口水太好用了,漱完口竟然比刷牙还干净!》里推荐的那款)消耗得特别快,也及时补货了。吃东西咀嚼会慢且细,不像以前那样用猛力。近来吃的辛辣刺激食物也少,尽量减少牙的压力,以半流食和流食为主。早晨吃快熟麦片,喝豆浆(《10秒喝上优质热豆浆!有机非转高蛋白,豆香浓郁,无添加,送搅拌杯!》推荐过),或者鲜8芝麻糊,日常主要吃面条、粥、肠粉等,偶尔馋了就来块菲力或肉眼牛排。病牙部分只是微痛,夜里不再影响睡眠。目前已经拿到了另一家诊所的诊疗报告,非常专业,也让我完全明白了牙的问题所在。朋友介绍了资深专家,已经约了周一下午去看,结束了这次看诊,就会进入治牙阶段。牙疼、牙病,是坏事,但是,能不能经由坏事,向好转变?对此,我的答案是肯定的。2很多时候,身体会给我们信号,不要忽视,及时进行修复。也不要害怕修复。很多人都害怕拔牙,一听“杀神经”、“根管治疗”等就怕,但其实并没那么可怕。我是拔过牙的人,有资格这样说,而且我自己对于痛感,也是经历了一个思想上的转变,我小的时候,特别害怕打针,在我记忆里,就有为了躲避打针逃到床底下躲好怎么叫也坚决不出来的经历,我妈拿着桃子诱惑我都没用;迫不得已打针,就哭得地动山摇,而且一边哭,一边要求把我的眼睛蒙结实,总之都是让家里人取笑的经历。抽血是类似的,因为反正都是扎针。有次小姨带我去看病,需要取血,这边针扎进去,我低血糖就犯了,根本站不住。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我也不太记得了。似乎是进了IT行业以后,可以淡漠地看着针扎进胳膊再拔出来,可以看着血从胳膊里进入试管。是意志力的作用。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明白到打针抽血都不算什么。和喜欢看电影电视也有关系,里面的人物,浴血拼杀,刮骨疗毒,都不带皱眉的,而我竟然被打针吓哭?这不科学。而且也明白了,为了健康,需要进行必要的治疗,这样,才能有充足的体力去实现梦想,如果是病怏怏的林黛玉模样,很多项目是无法顺利进展下去的。若有宏大的目标,人就不会着眼于眼前的琐屑小事,一定要克服,然后轻装上路。也因此,我开始喜欢运动,特别是接触了精力管理之后。在自我的努力下,我已经变造成,和起始完全不同的生命。我曾经怕打针、怕黑、怕孤独、怕别人的看法,曾经怕上体育课、怕数学物理化学,沉默寡言,怕当众说话,曾经身体小毛病不断,长年困于鼻炎、气管炎。而现在,虽然的确会有亚健康的情况出现,特别是怕冷,经常咳嗽,医院的次数,还真是少。至今没有打吊针的体验。年到深圳后,16年的时间里,除了体检外,仅因医院。眼睛出过一次问题,是到社区诊所看的,倒是趁去广州之机到二院做了次针灸。医保卡从来没有用过。日常买药也都不算贵,直接自费了。我从小就喜欢看医学相关书籍,不清楚是否和家庭影响有关(祖上是开中药铺的,祖父辈出过名医),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非常了解,一般的小毛病,自己都会治。因为这次牙疼问题,医院情况,目前医院,有位读者说我“牙科资源稀缺,一个人占用几次社会资源不大好”这我还真是没法认帐的。那么,是否这次假如启用医保卡,就会陷入不断使用的恶循环呢?我觉得还是看人吧。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性的作息,运动、营养、睡眠兼顾的情况下,我对自己很有信心。没事不找事,遇事不怕事。最好的治疗,是预防。真的没预防住的话,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积极地寻找方法。年我摔断了琵琶骨,回家养伤期间,看了大量的港片,每天看着血肉横飞枪林弹雨,虽然是一场意外,但也收获了丰富的间接阅历,以及为今天写影评奠定基础。如果时光能够重来,我当然不愿意摔伤,但既然伤了,那就不妨学习“把伤痕当酒窝”——这是余秋雨《千年一叹》里我最喜欢的一篇。3我虽然有“把人生的每道坎都转化成成长的阶梯”的信心和能力,但同时我也知道,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会是灭顶之灾,根本不会有转化的机会。比如意外身故。比如某些事故引发的心理彻底崩溃。所以,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始终觉得,人要存有敬畏之心,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凭借努力达成的,什么事情是人力有时而穷的,在安全范围内大胆冒险,但止于雷池,不越雷池一步,即使有人鼓动,也无动于衷,这仍需要人对自我、群体、社会有深刻的认知,而这恰也是知识的作用。在路上,总有很多诱惑,吸引你往左走、往右走,而你误认为是在向前走。无论何时都要认清自己的方向,摒弃周围的杂音,坚定不移地向真正的目标,踏实地迈进。有人问我,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算用好呢?您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说:运用知识过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标准。看上去很简单,但要真做到,非常难。有人买了很多书很多课程,但这样做,只是表明“拥有这些书和课程”,不等于“拥有其中的知识”。知识是个奇怪的东西,不像馒头包子一样,吃下去就能顶饿,知识需要输入,看了不等于懂了,要有转化的过程,才能够变成自己的,而转化率也要看个人,知识积累和悟性不同,转化率就不同。对我来说,知识管理是渗透进血脉里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做。我昨晚买的智能呼啦圈到了。发了条微博,有人说自己转不起来,有人问:真的有用吗?我说:“什么叫真的有用?”对方说:“会瘦吧,或者能不能转动起来。”我说:“这都要看你自己啊。转不起来,不是产品有问题,而是你自己没掌握吧。能不能瘦,看你运动量如何。”和书、课程类似,拥有一个运动器械,不等于可以直接拿到效果。我手里还有一个呼啦圈,以前也推荐过,长这样:和传统的圆圈呼啦圈相比,这个的好处也是方便收纳,但耍起来占的空间还是不小,虽然也可以在家里玩,还是会提心吊胆,而新款的这个占用空间更小些,所以我才会不断升级这些设备,如同不断刷新我的认知。我昨晚取出快递后,没看说明书就自己组装好,也立刻明白了怎么用,开始的时候也没转起来,一琢磨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今天转了多下,这也是我对自己脑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方式:争取一看就会。而接触且是深度掌握的东西越多,积累的模式越多,就越可以轻易做到这样。因为家里书还是太多,原来的书柜书架不够放,又买了一个书架,也是自己安装起来。我处理日常琐事,也不厌烦。喜欢夜很深了才去倒垃圾,把地扫干净,收拾好各种要扔掉的杂物,下楼放到垃圾箱那边,回转头看着天空迎着风,是一天里特别好的结束仪式。当清风拂面而来,仿佛心上也有很多杂念被清理掉。每天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样的感觉特别好。昨晚出门时,下着雨,然而回身时,看到空中浓云快速流过,一轮月亮穿云而出。漫天飘雨,而我抬头看见月亮,真好。萧秋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lmglux.com
/fzsyf/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