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丰收村民乐
教育扶贫让山里娃能上学
订单养殖促脱贫
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油菜花地里的幸福家园
“夏秋攻势”助力食用菌产业
年,全市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0.8万人,完成个贫困村退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这是我市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以来,用实际行动取得的“战果”。
年春节刚过,省委、省政府发布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全面打响“四场硬仗”。6月26日,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全面发起年脱贫攻坚“夏秋攻势”,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的决定性胜利。
六盘水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县,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4.2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春风行动1+12”组合文件、《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持续发起了“四场硬仗”“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等脱贫攻坚重大行动,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总攻。
号令一发,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向贫困发起总攻,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市委、市政府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着力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根本标准,集中火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全面提升扶贫综合成效。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齐心努力下,捷报频传,战果累累。
主攻产业扶贫
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坚持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入实施“工程”,累计实施猕猴桃、刺梨、核桃、软籽石榴等“八大特色”产业.75万亩,大规模调减玉米种植.21万亩,制定了49个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总面积达.17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深入开展农校、农超、农企等产销对接,打造了凉都“弥你红”“水城春”“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特色品牌,带动农户.4万人(其中贫困户18.67万人)增收。
为了转变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开展生态脱贫工程,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菜、林药、林果、林蜂、林旅等“短平快”产业,将“向山要口粮”转变为“向林要增收”,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矛盾,让“森林庄稼”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市共发展林下经济.62万亩,其中独具六盘水特色的森林蔬菜“凉都红香椿”,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针对乡村两级缺资金、缺项目、融资难等问题,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子基金和“三变”扶贫产业基金,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全面开展“”(本级担保公司承担40%,省财政风险补偿金承担30%,银行或保险机构承担20%,市县担保机构本级财政风险补偿金承担10%)政银风险分担机制,缓解小微、“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为家涉农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8.15亿元,凉都“三变”产业扶贫基金投放资金56.87亿元。今年9月以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省委领导先后来我市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对六盘水的产业扶贫给予了高度肯定。涌现出了出资4亿多元回乡创业、发展绿色产业带动8个村户人脱贫的攻坚模范陶正学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陶正学获得了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边远高寒山区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环境脏乱差等薄弱环节,推进基础设施向下延伸,改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和房屋靓化、庭院硬化、环境美化“三改三化”工程,全面开展“三新一清洁”(即: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乡村清洁)行动,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年全市完成改厨32.8万户、改厕21.8万户、改圈9.5万户、房屋靓化25.5万户、庭院硬化29.5万户;“组组通”建设项目开工里程公里,占省下达任务数公里的.29%,完成公里,实现30户以上的村民组%通硬化路;巩固提升工程实施以来,累积投入6.35亿元,开工饮水安全工程个,完工个,受益人口74.17万人;完成“广电云”户户通户(其中贫困户户),新建基站个,新增个行政村通光纤,实现个30户及以上自然村3G/4G网络全覆盖;完成投资1.95亿元,新建及改造电力线路公里。
打好易扶搬迁“当头炮”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目标,坚定不移贯彻“六个坚持”,全面落实“五个三”配套改革措施,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稳步过上好日子。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联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建房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减轻群众负担;创建了“凉都工匠场”“凉都锦绣坊”“凉都青创汇”“扶贫梦工厂”和爱心超市、电子商务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四点半课堂”等组织,使搬迁群众得到就近、优质、高效的服务和更多就业创业岗位。
着力开展“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工作,使安置社区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业有所扶、娱有所乐的“五有”格局,实现搬迁群众邻里和睦、守望相助,一年来打造了5个“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示范点。“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做法写入贵州省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在全省推广实施。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设78个安置点,搬迁11.6万移民群众。其中,年度项目涉及户人、年项目涉及户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年项目工程建设已完成,户人正在搬迁入住。
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
坚持把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作为保障之策。在教育扶贫方面,认真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下达各类资助资金3.56亿元,资助学生人次。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完成资金投入2.06亿元,惠及学生人次。并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如:与辽宁省大连市开展职业教育“2+1”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争取帮扶资金万元帮助1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大连中职学校接受教育,前两年在我市打牢学习基础,最后一年到大连市有关高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毕业后优先安排就业。
在医疗扶贫方面,全面实施医共体建设,实施组团帮扶,推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全面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累计享受政策的贫困患者人次,涉及资金.63万元,报销费用.77万元,落实“医院、定诊疗方案、定单病种收费标准、定联动报销比例”等“四定”医院13所,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参合率%。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个,对签约服务进行专业指导。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户(退出系统69户),家庭医生签约户,常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应签尽签和履约服务。
在危房改造方面,继续加大农危房改造力度,精准锁定“四类”重点对象,全市年农危改完成户,完成率为%。
加强东西部协作
在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坚持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助推脱贫攻坚,加强与辽宁省大连市的交流对接,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一年来,在两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双方在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医疗教育、结对帮扶方面的协作上取得了新突破——
共分五批组织转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辽宁省(大连市)就业人,实现稳岗就业人,完成两省目标任务人的%。
积极推动大连韩伟集团等18家企业成功落地(比年增长%),预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2万余人。
在大连设立农产品展示店、品牌经销店、黔味连锁店,将六盘水农特产品引进大连机关、超市便利店、社区,打造“三进”+“三店”模式,带动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辽宁省15医院对口帮扶六盘水市14医院,派出各医疗学科名专家到六盘水开展帮扶工作,比计划数翻一番。
大连市家优强企业与我市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
“冬季充电”蓄能量
当前,全市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容不得丝毫懈怠。
年12月3日,全省脱贫攻坚“冬季充电”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主题大讲习启动,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发出动员令,要求各县(市、特区、区)利用冬季农闲时节集中开展大讲习活动,开启了为产业革命蓄能、为脱贫攻坚加油的“冬季充电”模式。
如今,不管是在固定讲习所,还是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园区工地,随处可见“充电站”,机关干部和驻村干部用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的话语,把政策和技术讲清楚、讲明白,全市上下掀起了讲习热潮。
通过开展大讲习,切实引导干部群众更加深刻领会践行“八要素”,用好用活“五步工作法”,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干部群众更有方向、更有干劲、更有信心,为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就在大讲习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市认真谋划组织,开启了一场面向全市干部的大考。
年12月28日,为期1个月的脱贫攻坚“冬季充电”在线答题考试在全市启动,通过此次答题活动,让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本领,在全市上下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