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毒论文蜂毒提取液刮痧治疗带状疱疹后

目的:观察我院自制蜂毒提取液刮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PHN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甲、对照组乙和治疗组,每组各18例。各组患者住院期间均参与本院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自制蜂毒提取液进行刮痧治疗,对照组甲采取局部放血疗法,对照组乙采用神经阻滞疗法。结果:各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甲、乙VAS评分差值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其他两组。结论:运用自制蜂毒提取液刮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可作为PHN的新型治疗方式,造福广大PHN患者。关键词

蜂毒提取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已发疱疹处皮损痊愈后,仍感局部皮下神经痛迁延不愈,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时间认为是持续性疼痛3个月以上的一种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1]。它多发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这种疼痛严重时可致患者寝食难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必要的,目前国内外治疗PHN药物及方法多样,但尚无确切针对本病的治疗药物。笔者通过运用本院自制蜂毒提取液于患处刮痧治疗PHN患者18例,与临床两组治疗组进行比较,临床疗效优越,值得临床推广使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年3月至年4月我院54例PHN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3]诊断标准,剔除皮肤癌、皮肤破损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28例,女28例;年龄49~83岁,平均(59.76±14.32)岁;平均病程(3±2.9)个月。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与对照组甲(18例)、对照组乙(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治疗组使患者充分暴露患处,采取舒适的体位,先予自制蜂毒提取液局部皮肤涂抹20min,观察无过敏反应后,再予自制蜂毒提取液作为刮痧介质,均匀地涂擦于患处,运用牛角材质刮痧板在疼痛皮肤局部反复刮拭,待患处出现微红的痧点,或形成斑块,便可停止,嘱患者平卧休息,24h内禁止触水。1.2.2对照组甲确定患者无凝血障碍情况后,采用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患处,运用碘伏常规消毒后,运用1ml空针针头迅速在患处皮肤点刺,深度约2mm,用消毒好的抽气罐吸附针刺处进行放血,留罐约5min后取下,放血量适中,患处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1.2.3对照组乙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其范围,确定相应受累的外周神经,如胸腹部疼痛可反映相应脊髓节段等。以受损神经或脊髓节段支配的区域作为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择相应的穿刺针刺入即可,在脊柱附近时针尖触及同侧椎板外侧,根据患者体型,可将针体刺入深度距皮肤约1.0~2.0cm处,回抽无血、气、液即可注药,注入药物时需无阻力。注射用药为利多卡因1ml+甲泼尼龙1ml+维生素Bml。1.2.4以上各组治疗均以7d为一个疗程,4个疗程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分别进行VAS评分。1.3观察指标及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进行疼痛评分,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一个刻度表示1分,两个刻度表示2分,以此类推,最高10分。标尺一端“0”表示无痛,另一端“10”表示剧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1.4统计学处理临床实验所得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2结果表1为各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设定治疗前为A1,治疗后4周为A2,出后院后随访1月为A3。表1说明各组于A1、A2与A3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各组疼痛均有改善。通过对比:(1)对照组甲与对照组乙A1、A2与A3的VAS评分差值比较P>0.05,说明两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甲与对照组乙在疼痛减轻方面无明显差异;(2)治疗组与对照组甲或对照组乙A1、A2与A3的VAS评分差值比较P<0.05,说明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其他两组。3讨论苗族是个擅长用毒的民族,早期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过程中,如果没有起源较早的医药活动,绝不能保证民族得到生存和繁衍。苗族医认为“毒”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有“毒为百病之源”、“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的认识,治毒发自热便成了其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根据不同的“毒”形成各种“治毒”的方法,带状疱疹在苗语中为“串蛇丹”,属于表热毒,苗族医运用“攻毒法”治疗“串蛇丹”已有一定历史,即人们平时所谓的“以毒攻毒”,最古老的方式是运用蜂尾处的蛰直接刺入患处皮肤内,已达到减轻疼痛的疗效。蜂毒(BeeVenom)是工蜂毒腺分泌并贮藏于工蜂尾部毒囊内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微黄色透明酸性(pH5.0~5.5)物质,蜇刺时由蜇针排出。现代研究表明蜂毒起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活性的重要组分是蜂毒肽[5],蜂毒肽又称溶血肽,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约占蜂毒干重的50%,是蜂毒中最主要的成分[6],蜂毒肽具有很好的抗菌、抗病毒、消炎、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辐射[7-8]作用。吴珍红[9]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蜂毒具有较强的阻滞神经电位传导和抑制肌肉收缩力的作用,由此推断蜂毒对于神经性疼痛效果佳。我院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后自制蜂毒提取液,经过毒理实验证实安全后运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通过试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长期疗效佳,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注]更多信息和参考文献均略,需要者请与编辑联系。作者简介:

王德群1,王政2

(1.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贵阳;2.医院,贵州凯里)

(本论文刊载于: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年12月第29卷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lmglux.com /fzscs/9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