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乡位于宁乡县最西部,最高海拔多米,素有“小西藏”之称,乡域面积81.8平方公里,总人口人,有沩水源、同庆、祖塔三个省定贫困村,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老百姓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之下。
“易地搬迁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管用的扶贫方式。有利于降低生活成本,获得资产增值,找到就业岗位,提高发展能力,进行后续帮扶。”8月18日,县委书记周辉在参加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第九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精准扶贫的内容很多、任务很重,但是县委政府今年和未来几年着力抓的就是易地搬迁扶贫。沩山乡通过分析乡情现状,抓住易地搬迁扶贫的政策机遇,举全乡之力、集全民之智,将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列为当前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千手爱心大屋”安居工程,为全乡贫困户吹响了奔向小康路的号角。
A挪穷窝只有搬出大山幸福才有希望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当一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恶劣的环境,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村民从未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迫切想要改善生产与居住环境。
丨夏米兰家和夏米兰抱着儿子
“我们这里名叫中心组,可是到现在已经只剩下我们一户人家了。生活在这里,一年到头想找人说句话都难。”同庆村中心组原有十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夏连山一家,其他人都陆续搬出去了。夏连山的家是30多年前建好的三间土砖瓦屋,破烂的门窗,斑驳的石灰墙,老式的土炉土灶,破旧的碗柜上一层厚厚的灰尘,这一切,都诉说着主人生活的贫穷和无奈。
今年63岁的夏连山一家6口人,妻子陈玉莲患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双手无力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儿子夏远明患血管瘤因为穷一直没钱医治,至今一只腿无力走路一腐一拐。4岁多的孙女夏雨怡遗传了父亲的血管瘤,为了不让女儿延续自己人生的痛苦,夏远明和妻子夏米兰四处举债医院治疗,欠下10多万元的巨债。全家靠夏连山每年养点羊,和腿有残疾的儿子夏远明到处帮人做点零工艰难维持着生计。
“因为从小没有同伴玩,女儿夏雨怡变得很孤僻,不爱说话,我真担心再这样长期下去2岁多的儿子也会步姐姐的后尘。然而,我最发愁的还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出家门有一长段路自行车都不能骑只能步行,晴天还好雨天简直寸步难行。”26岁的夏米兰因为在一起打工时看中夏远明的憨厚质朴,毅然从繁华的唐市嫁入这个大山深处一贫如洗的家,并为这个家生下一双可爱儿女。当知道自己一家被列为沩山乡这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时,夏米兰非常高兴。“做梦都想能搬出大山,可在这之前想都不敢想啊?家里还欠那么多债,根本不可能有钱建得起房。没想到现在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房子不用我们花一分钱就能搬到热闹的集镇上。”
丨姚命成家的厨房
“一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村上就打电话来,叫我们睡警醒点!”同庆村东风组牛角湾姚命成老两口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姚爱文家庭负担很重,有年迈的公公婆婆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女,家里的经济来源靠没有什么技术的丈夫外出打零工。小女儿姚玉兰招了个上门女婿,女婿叫夏国斌,身体长期体弱多病没有能力赚钱,为了方便上学带着儿子住在山下。姚玉兰常年在天津一家模型公司打工,近年生了一场大病,现在天津一边打工一边治病。5年前,姚命成还能打点零工,喂点猪养点羊,收入还可以。5年来,由于夫妻俩身体每况愈下,经济的来源主要靠每月政府发的农村老人养老金和姚命成作为退伍军人每个月的70元支撑。
“清早起来去赶场,到天黑才能回家。”沩峰村所在的三牛塘组坐落在高山之巅,交通闭塞,是沩山乡有名的贫困点。通往山下的道路还是年以来家家户户用锄头挖出来的,陡峭狭窄,乱石满布,交通不便是导致贫困最主要的原因。三牛塘组有10多户人家,组里只有两辆摩托车,村民出行只有依靠自己的“11号车”翻山越岭或花30元租摩托车出去,30元是单程价,往返要60元,而步行的话上一次集镇来回得走四五个小时,年轻力壮的还过得去,老人小孩可就受苦了。
“我们最担心的是突发急病来不及就医,还有跟着儿女到外面生活的孙子孙女都不愿意回来,我们想见他们一面都难。”三牛塘组63岁的陈三秀抹着眼泪说:“今年中秋,儿子儿媳带着3岁的孙子租摩托车回到家门口,孙子硬是赖在车上不肯下来,说奶奶家房子太破。”
每次经过沩山社区这个在建的工地,张再兴总会停下脚步端详许久。在这个地方,几个月后,将有属于他和妻子以及四个儿女的一个新家,到时,他们一家六口就再也不用挤在一个房里睡觉了。这里是规划占地70亩的沩山“千手爱心大屋”安置点,到了年底,包括张再兴在内,“千手爱心大屋”一期工程将迎来96户危房贫困户,共人。
丨张再兴夫妇和三个孩子
张再兴今年52岁,妻子马顺南,安化人,38岁;大女儿张望利,18岁,大学在读;二女儿张望果12岁、三女儿张望佳9岁、儿子张望雷7岁,均就读于沩山九年制学校。一家六口住在沩山社区水口组三间已经有近30年历史的土砖房里,除一间灶屋、一间堂屋外,一间阴暗、潮湿,不到15平方的房子摆了两张床,张再兴和妻子带着小儿子睡一个床,张望利带着两个妹妹睡一床。儿子张望雷出生后没多久得了一场大病,贫病交加的马顺南焦虑过度患上了精神病,后来在张再兴的努力医治下好了一些,不乱打乱骂人了。张再兴自己的腿又患上风湿病,不能长期劳动,但他还是拖着病腿打一些工。然而不幸的是,去年张再兴因高血压又中了一次风,好在及时医治后行动还能自理,但思维、记忆却衰退很多。
让张再兴感到特别激动和兴奋的是,8月19日,县委书记周辉率领新一届县委领导深入沩山乡沩山社区走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来到了这个贫困之家,了解到张再兴一家六口人共住一间房的情况后,周辉书记感慨良多。他鼓励当时即将进入湖南理工学院通讯工程专业就读的长女张望利:“一定要好好读书,毕业后帮助家庭走出困境。”周辉书记还贴心地为其准备了远行读书用的行李箱。
沩山乡负责精准扶贫宣传工作的肖玉泉介绍,沩山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方研究,将“千手爱心大屋”建设点定在沩山集镇黄金位置沩山社区水竹组。根据县政府“两交三不变”和“三个保障”的要求,实现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两交即交一片钥匙、交一本房屋产权证,三不变即山田水土权属不变、政策补贴的权益不变和村民身份权利不变。三个保障即免费提供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一套灶具两瓶液化气、一台热水器、一套价值元的家电、一套价值元的家具、一袋价值元的粮油大礼包,5年内免费提供1—2分菜地,5年内免费提供电信电视信号。
“2人户可享受住房面积68平方米,3—4人可享受住房面积平方米,5人户及以上可享受住房面积平方米。”肖玉泉说,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脱离独居一隅、无钱建房的现状,也让贫困户避免了原地建房加深欠债、与世隔绝又无法改变生活境遇的风险,还让一个个独居深山老林的绝望个体变成了能够守望相助、实现社区化管理的希望群体。建设“千手爱心大屋”的地点是镇上的“黄金码头”,今后将成为一个集旅游小商品制作、展示和销售相结合的小区,确保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有事做、能致富。
B断穷根不仅搬得出,还要能致富
在精准扶贫这一艰巨的系统工程推进中,沩山乡干部哪里最难就去哪,哪里最复杂就去哪,他们相信上下齐心、因地制宜、踏实肯干、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找到“穷病”的“穷根”,通过对症下药、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产业发展+就业脱贫激发“内生动力”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确保每个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沩山乡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全面摸清搬迁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帮助制定脱贫措施和帮扶项目,明确脱贫路径。
沩水源村紧邻沩山景区,拥有大沩凌云、沩水源头、芦花瀑布、茶马古道、仙女朝贡等景点,该村有南方少有的黑色富硒土壤,在林业专家的建议下,沩水源村开发了猕猴桃基地亩、砂梨基地亩。在了解到去年生姜价格走底,扶贫队引导村民走差异化发展,放弃去年价格走高的辣椒,开发生姜基地0亩,与康尔佳药业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按1.5元每斤的保底价进行收购。目前该村共流转土地亩,每亩可为贫困户带来-元的收入。
“今年沩山在大搞特搞精准扶贫,我得趁着这东风,尽快准备好大一些的鸡圈、多买一点鱼苗和小兔子,把产业红红火火地搞起来。”这几天沩山乡沩水源村高峰组村民方孟长很忙,他上山下山,跑上跑下,就是为了给他的小兔子、小鸡们安一个舒适的家。
年出生的方孟长,妻子是云南人,患有精神疾病;母亲体弱多病,是重度残疾;自己靠打工维持生计,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因老房年久失修难以居住,年,他在高山上修建了一栋一层楼的房子,虽然有政府危房改造帮扶,但仍欠下了5万元债务。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用积极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通过分析研究,方孟长确定产业脱贫的路子。在乡村两级的扶持下,方孟长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5亩生姜,现在长势喜人;在现有鱼塘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圈田养鱼,在田里放养了多鱼苗,将鱼苗成功卖出可获收元;在原产业基础上,于高山深处饲养了50多只兔子,放养了50只鸡仔,现在都生长健康。他还和宁乡一家饭店签定了长期收购合同,把每季沩山高山蔬菜收集送往饭店。
“真的感谢党委政府,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提供免费种子、手把手教技术、帮忙找销售路子,我就是累死累活也干不成事。”如今的方孟长干劲十足,一想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浑身都是劲。
丨养蜂业
金秋时节,沩山漫山遍野是绚丽的花,花上飞舞的蜂,正给这里的人民带来甜蜜的事业。
近日,贫困户杨喜军家里,经过两个月的耐心投资,头一次摇出的30斤蜂蜜,被等待多时的客人抢购一空,到手的元收入,让一家人开心不已。其他贫困户也将陆续尝到甜头。这是沩水源村组织贫困户主动承接蜂蜜产业精准扶贫带来的甜蜜。
今年7月份,在市农委的关心下,长沙界头蜂业合作社来到沩水源村参与精准扶贫,受到了村支两委和广大贫困户的欢迎。经贫困户报名,合作社和村里入户考察,确定首批35户贫困户养蜂,占贫困户的41%,7月20日,头批35箱蜜蜂由合作社免费发放给35户贫困户。
两个月来,合作社总经理李海军,每周必来村里挨家挨户上门指导,答疑解难;每半月组织培训,由开始的手把手地教,到现在的良性互动,付出了大量心血,赢得了贫困户的尊敬。村里安排村主任方冠军对接合作社,既当组织者,又当技术员,还当带头人,最近他自己买来6箱蜜蜂。其他村干部主动当宣传员,积极为蜂农寻找客户。如今,沩水源村将打造沩水源这个蜂业品牌,结合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村里的猕猴桃基地、砂梨基地、黄桃基地互动,依托沩山的旅游开发,做好沩水源村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
现在,沩山乡以沩水源村为示范点,甜蜜事业在全乡范围推广,让每家每户都过上甜蜜蜜的生活。
教育扶贫+爱心助跑让孩子与“穷根”绝源
自己这一代穷不可怕,怕的是贫穷在下一代再延续下去。为了让贫困户家庭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沩山乡对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从小学至初中实行生活费兜底保障,在全乡“千手爱心驿站”基金中安排2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对优秀的贫困学生,实施22工程,即小学生、初中生、高中和职高、大学生分别奖励每人每期元、元、元、元。
9月28日放学后,沩山中小25名老师一道,深入“精准扶贫”学生家庭家访。对40户“精准扶贫”贫困学生家庭的家访,在中心小学校长卢婵婵统一安排下,以年级为单位,分六个小组,任课老师到班。六年级班班主任高叔中表示,以前在学校通过与家长电话了解贫困原因,还觉得家庭条件不是那么艰难,这次实实在在地来到学生家里,发现有些学生家里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看到那样的环境,心里立马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感和心疼感,今后一定要把最深的关怀给最需要关心的寒门学子!
10月9日下午1时,沩山中小周贺志等四十名精准扶贫学生聚集学校会议室,参加由政教处组织的贫困学生励志会。会上,卢婵婵首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深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从小生活在祖塔偏远的山区,家庭贫困,距离学校都是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但自己从不觉得生活艰难,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今天沩山中小的校长。她从身边的事例说起,鼓励学生要有一颗进取之心。只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知识能改变命运。
沩山社区高家组陈丹是一名留守儿童,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她和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留守家中。今年暑假,陈丹家中来了6位小客人,他们来自长沙、永州等地,在陈丹家中体验为期两天的生活。
这是沩山乡策划主办的爱心助跑活动,也是该乡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来自城市的孩子在沩山的贫困学子家生活,贫困家庭每接待一位城市里的孩子生活一天,将获得爱心企业家元的捐赠。来自不同城市的6位少年,相聚在陈丹家中,他们一起洗碗,一起采茶,一起帮忙照顾多病的奶奶,排队洗澡,用粉笔在地板上画方格下五子棋,渐渐地成为了朋友。
来自城市的家长们为陈丹买来了新书包、新文具,也将进一步对她进行帮扶,为她排忧解难。“哥哥姐姐的到来给我带来了快乐,有人陪我玩游戏,陪我做家务,我感觉很幸福。”陈丹发自肺腑的话语让人十分欣慰。而这也是沩山乡开展教育扶贫的初衷,让贫困学子在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得到尊重。
C奔小康众志成城确保脱贫一户不落
党领导广大人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沩山乡政府把移民扶贫当作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来抓。沩山乡全体干群殚精竭虑、夙夜忧思,用“为民、务实、善诚、笃行”的精神,开创了沩山乡精准扶贫新模式。
没日没夜,将精准扶贫做到百姓心坎上
10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11时,沩山乡政府会议室灯火通明,干部们主动加班,研究精准扶贫对策。
何德明是社会事务办主任,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被抽调负责安居工程和兜底扶贫,天天晚上加班到两三点,早上六点多又起来工作,时常忙到饭都顾不上吃。他告诉我们,为完成年底全乡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制定了一个“十月方案”,在十月开展“脱贫攻坚十个活动”。一方面着重解决前一阶段遗留问题,预热下一阶段工作;另一方面活化、展示沩山精准扶贫特色亮点工作。
何德明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十月方案中的十项活动:在“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率先脱贫”活动中牢固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头作用。搞“四提四送”,通过提供培训,送产业;提供信息,送岗位;提供销售,送现金;提供平台,送推广,帮助贫困户创业。对贫困户“望”“闻”“问”“切”,通过免费体检及两癌普查,施诊送药,大病救助,特例帮扶,做好健康扶贫。土砖房变新房,危房改造让贫困老人颐养天年,让贫困夫妻乐有所居,为残障人士撑起一片天。爱心助跑,让贫困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让城里孩子的眼界帮助成长,让企业家的爱心闪闪发光。精准扶贫每天一元捐,爱在每一天,发动三社力量充分参与,争做精准扶贫的坚定参与者、助力实践者和示范带动者。特殊问题集中研究办理,落实落细落地各类个性化帮扶。易地搬迁千手爱心大屋建设,对接最后一公里,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他们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新任大人代表、政协委员结对帮扶,确保物质与情感两帮扶、两到位。精神扶贫集中宣讲,讲政策、述典型、强信心,激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形成“自主扶贫”观念,杜决“思想贫困”问题,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体干职工中秋、国庆长假没有放假,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凌晨3-4点。
山间地头,干部十问贫困户脱贫否
今年,沩山乡干部过了一个特殊的国庆节。全体乡村干部回头看,再次扎实开展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脱贫复查工作。印制“精准扶贫入户调查十问清单”,这种“傻瓜式”的复查方式,简单、规范、精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方法的创新。
以工作“十问”表格化形式上门摸底,可以确保每个贫困户基本情况不遗漏,做到每户信息全面、具体、精细,从而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绩效精准。丨精准扶贫干部持“十问”清单入户走访
“十问”指:一问户籍核人口;二问吃穿愁不愁;三问住房安全否;四问疾病和医保;五问家中读书郎;六问主要劳动力;七问收入有多少;八问亲朋周济事;九问脱贫怎帮扶;十问信心有没有。
沩山社区支部书记吴跃强阐述了“十问”的具体内容。精准摸清户口人数,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摸清“两不愁”的基本情况;主要查看居住情况,是否有漏水、结构残旧并存在危险因素而无力失修,房屋周围是否处在山地滑坡、洪涝灾害地带,是否鉴定为危房并列入危房改造或易地搬迁对象;摸清贫困户患病情况、治疗状况、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情况、存在的困难;了解家庭的希望,有哪些子女读书、在哪里读,几年级,成绩如何,班主任是谁,有没有家访;找准发展生产着力点,有哪些劳动力,有何技术,在哪做事,月工资多少,是否购买保险,工作多久了,如未工作是否需要帮扶;5类30项,了解贫困户家庭收入状况和资源;是否有亲朋邻里在经济或物资上接济资助;商讨脱贫的措施,因户制宜与户主商讨脱贫的措施: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就学帮扶、就医救助、金融帮扶、兜底保障;对贫困户人员进行思想激励,激发其内生动力,鼓励贫困户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自主创业、努力脱贫。
心手相连,做群众的贴心人
陈灿是沩山乡扶贫办主任,他告诉记者,大家争着加班,都是内心源动力的驱使:“当真正看到淳朴的百姓,亲身感受到他们的疾苦,就自觉想要把工作做好,就连加班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同庆村曾家垅组的曾岳生夫妇是大山深处的危房户,可以享受异地搬迁政策,等集镇的大屋建设好后,就可以搬离大山。50岁的高慈香与曾岳生一家为邻,她的儿子在沩水源村做了上门女婿,丈夫去年去世,家中留下她一人住在深山中。得知曾岳生一家很快就要搬走,这重重叠叠的大山中就只剩下她一人,高慈香的泪如洪水决堤,喷涌而出。
“那一刻,群众的无助感,我感同身受,所以有什么能帮助她的地方,我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陈灿走近群众,体味到了他们的疾苦。乡镇组织大型招聘会,陈灿第一时间给高慈香打“我骑摩托车来接您参加招聘会。”高慈香家中养了7头羊,正愁没有销路。陈灿立马给她联系了买家。
每次走访临别时,高慈香都要送干部走上三四里路,才肯罢休。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五十多岁的姜立初说:“看到各位领导为了精准扶贫的事,白天进村入户,晚上会面交流,我作为沩山人很感动,有他们的这份真挚,沩山的脱贫很快会实现。”
8月9日清晨,云雾还未散去,万物还未苏醒,黎国君就带领扶贫干部坐上摩托车,去沩峰村三牛塘走访贫困户。老旧的土砖房分布在青山绿树间,看不到一栋砖瓦房。三牛塘离集镇有近8公里路,交通不便是导致贫困最主要的原因。黎国君给大家提出了三个脱贫方案,一是把路加宽,改善交通条件;二是村民统一建房,集中居住;三是异地搬迁,居住到镇上。
村民听了,乐开了花。黎国君清楚地看到了群众的疾苦,也倾听到了群众内心的期盼。他把群众的期盼化作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了肩上。黎国君的到来,给村民带去了希望和信心。村民陈运生笑得合不拢嘴,连额头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了。
黎国君与村民们进行交流沟通,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村民们把搬迁前后的思想顾虑和盘托出。黎国君耐心地讲解搬迁政策,逐一回答他们的各种忧虑和问题,希望大家放下心理包袱,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是对自己家庭长远发展的规划,也是改善生活环境的一次绝佳机会。
丨黎国君与村民交谈
“精准扶贫任重道远,脱贫攻坚战已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但扶贫开发犹如滚石上山,越往后难度越大,就要求我们现阶段的每个工作做细做精。”黎国君说,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有力推进各项举措落实落地。要用好督查考核的指挥棒,推动真扶贫、真脱贫,确保动真格、见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为民情怀抓好扶贫开发。
采访后记
歌德曾经说过:只要有了凝聚力,没有什么是人类所做不到的。的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沩山乡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各部门都在想着怎么样才能为扶贫工作多出一份力,怎么样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脱贫。天道酬勤,沩山乡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相信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沩山乡能顺利实现整体脱贫,民生福祉定迈上一个崭新台阶。
文/图刘淑兰魏枫
来源
今日宁乡
编辑
周思慧
亲!宁乡网治疗白癜风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