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蜂的生物学特性
胡蜂,俗名黄蜂、马蜂,是社会性昆虫,其繁殖和活动受气候影响较大。最适活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70%,气温过高、风力在3级以上时,胡蜂常暂停外出活动。一般在深秋季节,气温降至15-17℃时,胡蜂会离巢迁至石洞、草堆、墙缝、树洞等相对较避风、恒温处越冬,于次年4月初温度到15℃时出蛰。二、胡蜂袭人原因及特点
1、袭人原因:近年来胡蜂袭人明显增加,据专家调查研究原因有四:一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村镇、道路等人为活动密集区树木增多,便于胡蜂筑巢安家,扩大繁殖,种群数量增加。二是气候变暖,蠕虫类昆虫的增加,为胡蜂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造成胡蜂大量繁殖。三是夏秋季温度偏高、干旱少雨,致胡蜂活动频繁。四是胡蜂活动时间与农忙及核桃、板栗等林产品的收获季节冲突,农民无意识惊扰胡蜂,遭到袭击。2、袭人特点:胡蜂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畜,只有在受到惊扰时或环境中其他化学品气味刺激时才会袭击人、畜。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并排放毒液。三、蜇伤后一般临床表现
(一)蛰伤部位的表现:蛰伤后出现疼痛、肿胀,12-48小时加重,波及范围扩大,可溃破形成不同大小的溃疡面。(二)过敏反应:出现在蛰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表现为迅速扩大的皮疹、憋闷、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部分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是早期支气管痉挛、窒息、肺水肿、致死的主要原因。(三)溶血:尿呈茶色到酱油色,腰痛、肾功能改变,后期可表现不同程度贫血。(四)肾脏损伤:可因毒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或因溶血造成,表现为全身水肿、少尿、肾功能改变。(五)肝损伤:多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肝损伤相关的血清酶升高。(六)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影响:不同毒素所致的改变不同。(七)常见暴力部位在头部、颈部、手背部和小腿等。头颈胸伤者较严重。四、胡蜂蜇伤的紧急处置
1、四肢严重蛰伤,应该绷扎被刺伤肢体的近心端。总时间不超过2h,没15分钟放松1min,也可冷毛巾湿敷。2、认真检查伤口,如果尾刺在伤口内,可以用无菌的针头将毒刺挑出。3、在野外如果没有针或者镊子,可以用嘴将刺在伤口伤的尾刺吸出。4、不可以挤压伤口,避免毒液扩散。5、也不可以用汞溴红溶液、碘酒之类涂抹在伤口,会加重患部肿胀。6、判定蜂蛰伤的种类。以便更进一步治疗。7、蜜蜂的毒液是酸性,可以选用肥皂水或者5%碳酸氢钠注射液、3%淡氨水等弱碱性冲洗伤口,达到中和毒素的作用。8、黄蜂的毒液是碱性,可以选用1%醋酸或家用醋等弱酸性液体冲洗伤口。9、局部红肿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消散炎症。也可使用抗组胺、止痛药等外用药膏涂抹。红肿伴有严重水肿的可以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10、使用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1、肌肉痉挛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使用。12、蜜蜂蜇伤要注意观察,若情况严重及时就近就医,不可大意。若是被毒性强的马蜂及其他昆虫类蛰伤,不要犹豫,医院!五、预防胡蜂袭人
1、主动避蜂。胡蜂的特性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因此,主动避蜂是最科学的办法,农户在近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摸清周围胡蜂分布状况,不去不熟悉的山林开展捡板栗等农事活动。2、以村组防治为主,积极进行科学扑杀。专业组织灭杀蜂巢时做好安全保障,维护好现场,不要围观。3、不能随意用石头、砖瓦打蜂巢,更不能用竹竿捅蜂窝。一旦惊动胡蜂,应立即伏地包头裹脸静止不动,待蜂离去后方可行动。4、户外活动时如遇盘旋单飞的胡蜂,要尽快离开,不要挥赶或骚扰它,也不要近距离观察它,以免招来群蜂攻击。5、一旦遭到胡蜂追击时,千万不要乱跑,跑得越快就会被胡蜂看得越清楚,会被认为是敌人,从而引来群蜂攻击,后果就会十分严重。6、胡蜂最忌讳的颜色是红色和黄色,因此,在胡蜂出没的季节最好不要穿红、黄衣物。中秋、国庆将至,
医院纪委温馨提示
廉洁不论岗位大小,自律不分职务高低;
敬廉倡廉促清廉,清风作伴亦坦然;
警钟长鸣筑防线,防微杜渐保清廉;
敬畏法纪与尊严,甘做清廉好典范;
恪尽职守心泰然,担当尽责为病患;
八项规定记心间,阖家欢乐保平安。
医院纪委
祝广大干部职工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资料整理:公卫科
编辑:向鹏程
审核:陈秀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