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地处西非,沿海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内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国家境内蛇种类丰富,尤其是人迹罕至区域,经常有毒蛇出没。
几内亚生物学家、几内亚应用生物研究所(IRBAG)研究主任马马杜·赛洛·巴尔德,几乎把半生经历投入到对抗蛇毒的工作当中。他在几内亚金迪亚地区的几内亚应用生物研究所工作,并成立了蛇咬伤治疗诊所,在工作中他特意用一条鼓蝮咝蝰咬伤自己左手,这是非洲最危险的蛇之一,被鼓蝮咝蝰咬伤后不到30分钟,肿胀便加剧。巴尔德接受6剂InoserpPan-Africa抗蛇毒血清注射,但他拒绝服用止痛药,以便“更好地了解病人感受”。如今巴尔德已是世界知名的爬虫学家和蛇咬伤方面的讲师。[1]
在几内亚生活工作中遇到了蛇咬伤怎么办?一.是否为蛇咬伤?有些时候除非眼见蛇咬伤,更多时候首先必须排除蛇咬伤的可能性,其他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蜈蚣咬伤,黄蜂蜇伤等,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者蝎子蜇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
二.是否为毒蛇咬伤?从外形区分
毒蛇头部多呈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尾巴短而细,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区别。
无毒蛇头呈椭圆形,身上色彩单调,尾巴细而长。
最好将咬人医院诊断参考。
从牙痕区分
毒蛇咬伤的伤口表皮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者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断牙。
无毒蛇咬伤则无牙痕,或者有两列对称的细小牙痕。
从伤口及全身症状区分
毒蛇咬伤后,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有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疱或血疱。全身症状一般在咬伤后约1-3小时出现,可表现为视物模糊、四肢无力、头晕、恶心、胸闷、呼吸困难、晕厥、眼睑下垂、流涎、声音嘶哑、牙关紧闭、语言及吞咽困难、惊厥、昏迷等
无毒蛇咬伤后,伤口处表现轻微,仅有微痒和轻微麻木,无明显红肿,疼痛较轻或者感觉消失,出血少,齿痕小,无明显渗液。
三.哪一种毒蛇咬伤?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医院医生或者毒蛇专家判断。
四.注意如果咬伤发生在夜间无法看清蛇形状,从伤口也无法分辨是否为毒蛇所伤时,万万不可等待伤口情况发生变化来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此时必须按毒蛇咬伤进行处理,医院就诊。
急救处理保持安静和镇定。如果鉴别不清是否为毒蛇咬伤,先按照毒蛇咬伤进行初步处理和密切观察。
绑扎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救助的方法。毒蛇咬伤后,伤者立即坐下或者卧下,自行或者呼唤他人帮助,找到鞋带或者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近心端,如手指可以绑扎指根;大腿可以绑扎大腿根部;脚趾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可绑扎膝关节下。绑扎无需过紧,每隔30分钟松解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医院后在医生指导下可去除绷扎。
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使用冰块敷在伤处,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吸收,也可将伤肢或者伤指浸入4-7度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保暖。
伤肢制动: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失措,奔跑走动,这样会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医院。
如果随身携带有茶杯或者拔罐,可对伤口进行拔罐处理,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前提是吸吮者口腔、嘴唇无破损,无牙病,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毒液后立即吐掉,吸后用清水漱口。
伤口冲洗、切开引流等处置,如无经验最好不要实施,避免出现副损伤,有些蛇毒呈抗凝血毒,切开可造成出血加重。
预防住宅区要搞好周围卫生,彻底清除周边杂草,清理乱石,堵塞洞穴,消灭毒蛇的隐蔽场所。
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进入草丛、灌木、树林前先用棍棒驱赶毒蛇,不要随便在草丛和蛇可能栖息的场所坐卧,禁止用手伸进树洞或其他洞穴内。
进入山区、树林、草丛地带应穿好鞋袜,扎紧裤腿,穿好长袖上衣,必要时戴好草帽。
遇到毒蛇时应远道绕行,不要惊慌失措。
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
站在原地,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用树枝、棍棒自卫。
雇佣当地有经验的向导开路陪伴,可避免当地已知毒蛇及其他风险。
摘录自国家地理中文网/01/18。
beauici您的支持,我的动力!